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玲,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与中共党史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也有鲜明的自身的学科特点。在这一学科建设中应该发挥其研究优势与特色,明确研究视域,不断拓展学科发展的基本支撑点。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8)13-0046-0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8]15号)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已设有5个二级学科的情况下,为什么又决定要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如何认识新增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如何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学科建设?这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价值意蕴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5个二级学科。现在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其价值意蕴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所属的5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集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主要开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则是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致力于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则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进行研究。

      但美中不足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原所属的这5个二级学科,虽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中涉及中国近现代史,但并不专门和具有针对性,需从政治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和历史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中寻求学科支撑。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不是闭门造成而是开放的,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来看,其众多认识模型中就有理论铺垫→历史考察→现实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认识路径,即“历史考察”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笔者手头就有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论文《现代化视域中的中国公民能力发展研究》,遵循这一认识路径,其第二章为“历史考察”,即“中国公民能力发展嬗变”,其中就有“近代中国改变‘国民性’的努力”等专节,这就必须借助中国近现代史及其所属的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等学科。现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是专门系统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及其科学的历史观教育进行研究的学科,并与原有5个二级学科一起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构成要素,6个二级学科以其研究范围、研究方向的联系和差别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

      2.有利于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所属的二级学科与“05方案”规定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系,当下有各种诠释,主要有“重合论”、“主从论”、“渗透论”和“互动论”等,无论如何概括,都体现了两者存在的契合性。

      第一,全面支撑和重点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它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显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理念,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政治形象缺乏学科形象的印象。这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为高校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全面支撑,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仅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支撑,也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二级学科的支撑,这是因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特征和学科规定性。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为高校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重点支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重点支撑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重点支撑的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点支撑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给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重点支撑的学科不清晰,原来主要定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现在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这样其重点支撑的学科就明确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高校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有了各自重点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

      第二,学科的实践性功能与课程教学的实践定位。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性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注重把实践、理论、教育三者统一起来。

      第三,有助于凝聚教师队伍。专业学科建设是高校学术发展的根本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全面支撑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重点支撑,能够切实改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只有政治形象而缺乏学科形象的状况,有助于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内的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找到自己稳定发展的学科基础,找到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合理定位,找到凝聚队伍人心和尊严的依据,为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内的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学术和学位平台。同时,也就要求应该用学科的杠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