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人在上海的办报活动(1882-1945)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佳荣,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从晚清至抗战结束前,上海一直是日本人在华办报活动的重镇。甲午战前的日系报刊,出版时间既短,发行数量又少,且局限于日侨社会中,影响力有限;甲午战后,上海日系报刊开始突破性发展,且大多支持中国进行维新改良;但在1903年以后,由于受日本对华基本国策的影响,日系报刊对中国的革命思潮大加批判,逐渐偏离了中国政治思潮发展的主流;进入民国时期之后,这种情况便更加明显了。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8)06-0129-15

      近代中国报业始于19世纪初叶,但早期的报刊都是由来华的外国人创办的,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前,几乎都是“外报”的天下,在中国报业史上,可以说是“外报创始时期”①。后来由中国人自办的报刊虽渐次抬头,并取代了外报的部分势力,不过外报仍占有特殊地位,直至20世纪中叶始销声匿迹,结束了百余年与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相始终的历史。

      外国人在华办报,以英人最为活跃,日人次之,美、法、俄、德诸国人士又次之。出版的形式,最初是月刊,其次是周刊,再次为日报。办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办报者所属国家本身的侨民,或藉以宣扬其国策和主张;亦有专以中国人为对象而办的,旨在促进与中国的关系。所以,使用的文字多是外文,主要有英文、日文、法文、俄文、德文等,也有用中文的。内容方面,初时不外乎传教与经商,后来才逐渐涉及时事、政治、外交、文化、学术等问题②。

      日本人开始在中国经营报刊,远较欧美人士为晚,而且直到19世纪末年甲午战争以后,才显得活跃。论者指出:甲午战争“使日本人从中国得到不少权益,在治外法权的保护下,不少日本人涌入中国,从事于工商及其它活动,因此,日本人在中国办报成为必然的趋势”③。此时,日本的近代化报刊不仅在国内崛起,而且开始积极进入邻国活动,为其实施扩张政策作舆论准备,第一个出版基地就是上海④。

      日本人在中国境内创立或接办的报刊,通常被称为“日人报刊”或“日资报刊”,为行文方便起见,以下统称“日系报刊”。论者曾经指出: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并无外人资本在内,仅雇用外人或挂洋旗者,概不列为外报⑤。因此,在租界内发行,或者由于某些理由而向日本驻华领使馆注册,但无日人资本,又没有接受日本方面援助的,都不能算是日系报刊,下文将会提到的《苏报》,便是典型的例子。

      一、最早在上海印行的日系报刊

      究竟日系报刊之中,应以何者为最早?1894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2月2日东京的《自由新闻》(第770号)上,有一则题为《上海两新闻之发行》的记载说:

      上海居留之邦人[日本人],向未达一千左右,仍无新闻纸发行。数年前有《上海新报》,昨年有《上海时报》,皆未经岁而废刊,居留民久以为憾。现更有《上海周报》云者,由本港[上海]乍蒲路共同活版所发刊。该报如题名所示,每周出版,内容注重采集有关贸易上之事项,期以逐渐扩充版面,而为日清贸易之木铎自许。又上海虹口西东本愿寺别院,最近发行题为《佛门日报》之报纸,主笔为院主佐野则吾氏,初刊印刷千份,广泛分布清国[中国]各地,专以济度支那人[中国人]为目的。⑥

      这是极为珍贵的文献之一,据此可以得知日系报刊初创的情形,不过文中予人的印象是:1890年(光绪十六年)创办的《上海新报》,乃上海甚至中国最早的日文报纸。其实早在1882年(光绪八年)7月,已有一种《上海商业杂报》创刊,追源溯始,应为滥觞。

      《上海商业杂报》由冈正康创办,江南哲夫亦为创刊者之一;该杂志由一个叫做上海商同会的日人团体出版,发行所设于英租界的三井物产会社内,可能是受了该公司的资助。三井物产会社是当时能够在中国博得信用而屹立的仅有的日资商业机构,自然是留沪日人聚集的中心,资助出版刊物多少有利于贸易事务的进行及各种消息的流通。《创刊词》中清楚说明:“此杂报虽论记有关中国各地商况,物产上之一切事宜,专使日人能广悉中国事情,然涉及中国政治、文学及各地风土人情,亦顺次载录。第一号揭载本年[1882年]春季三个月间情况,第二号揭载夏季三个月间情况,第三号起,逐号报导自七月起每月的情况。”换言之,最初两期是季刊,第3号起改为月刊;主旨是报导中国新近消息,每期约30页。据当时日本内务省(内务部)的调查,此杂志似出至第11号(1883年10月)即宣告停刊⑦。学者已予指出,《上海商业杂报》的内容兼及中国经济状况调查与介绍中国一般事物,并非单为侨居中国的日人而设,还具有向日本方面报告中国情形的所谓“现地出版物”的性格⑧。

      此后,要到1890年(光绪十六年)6月5日,才有上述日文新闻记载中的《上海新报》出现。这是一种民办性质刊物,由日本出版商松野平三郎开设的修文书馆发行,主编为实相寺真彦,其创办乃得到三井物产会社上海支部的援助⑨。每周出版一次,每份订价十钱。所以该刊内容除了一般新闻和评论外,还有三井物产会社的商况报告⑩。又刊登有关日本居留民在上海发展经济、文化事业的消息,如开设照相馆、旅馆,上海日本人俱乐部、日本人青年会的成立,以及小说、诗词等(11)。顺带一提,修文书馆创立于1884年(光绪十年),是日本筑地活版所在上海的分支机构,以贩卖“筑地体”中西文活字及活版材料为主业,兼营印刷业务,后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停业,财产全部售予刚成立不久的商务印书馆。

      1890年间,任职于日军参谋部中国课的陆军军人荒尾精(1859-1896)挑选了150名日本学生前赴上海,9月20日于英租界大马路泥城桥畔开设日清贸易研究所(东亚同文书院前身),从事有关对华贸易的种种研究。荒尾精自任所长,根津一(1860-1927)为所长代理,宗方小太郎(1864-1923)为学生监督,并聘请中、英教师任教。据日本方面的资料记载,该研究所财政困难的内情不久即为学生所悉,温和派学生以前途悲观,主张退学,强硬派学生则坚持要达成当初之目的。结果,温和派学生30余名退学,集体入东亚洋行,受三井物产会社资助的《上海新报》于是发表了对研究所的恶评,导致强硬派学生大愤,与退学学生以武力相见。部分学生冲进修文书馆责问,将印刷机捣毁,并殴打社长松野平三郎,成为日本新闻史上著名的“《上海新报》袭击事件”。最后由日本驻沪总领事调解,退学的学生离开上海,松野平三郎返回日本,《上海新报》亦由是废刊。根据日本方面的记载,该刊自6月创立至12月停办为止,前后为时仅半年而已(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