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开缺、革职原因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谢俊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光绪帝师翁同龢因力主维新变法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遭革职交地方编管的重惩。对于他开缺、革职的原因,一百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翁同龢在甲午战争中坚持主战、反对慈禧太后对日求和、上折奏请停止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支持光绪帝维新变法等,是慈禧太后下令将他开缺、革职的主要原因。翁同龢不顾慈禧的专制淫威,在事关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持正义进步,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磊落胸襟和战略勇气,十分难能可贵。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就目前史料所及,有关翁同龢开缺、革职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九种说法:

      一种认为他的开缺、革职完全出自慈禧太后的旨意,是慈禧太后强令光绪帝下令宣布的。至于慈禧太后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又有以下几点:(1)与翁同龢支持光绪帝变法有关。濮兰德、白克浩司在《慈禧外纪》一书中说:“太后告帝……言必去翁同龢,不可迟疑,谓彼近日煽动排满,恐其危及朝廷也。”①黄鸿寿在《清史纪事本末》一书中也说:“同龢且主张新政,太后逼上逐翁回籍。”②此外,《赵伯岩文集》一书也持此说。(2)旨在孤立光绪帝,阻挠变法。张元济说:“翁是光绪的师傅,平时和光绪帝甚为接近,致为太后所忌。”“翁同龢被逐回籍,西太后又命地方官对他严加管束,这是极大的侮辱。”③康同家在《康有为与戊戌变法》一书中也说,此举“显系西太后对新政之迎头一击”④。(3)与甲午战争期间帝后党争有关。胡思敬在《戊戌履霜录》一书中说:甲午战后,孙毓汶、徐用仪先后出军机,“太后不悦,罢同龢毓庆宫差,除其门籍,稍稍远之,同龢不悟,遇事犹专辄如故。(康)有为初进,又居中阴为之地,太后积不能平,遂以戊戌四月,降严旨声状其罪,即日斥还田里”⑤。《赵伯岩文集》中也持此说:“太后虽归政,大事上必关白,同龢教上独断,太后恶之。”⑥(4)与翁同龢援引康、梁维新派有关。香港《士蔑西报》的一篇文章说:“太后降旨追革翁同龢永不叙用,且著交地方官看守,因翁……曾请皇帝变法,并力荐维新党人故也。”⑦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也说:“其举荐康有为也,谓‘有为之才,过臣百倍’,请举国以听,太后尤恶其语。”⑧此外,胡思敬在《戊戌履霜录》一书中也持此说。(5)与翁同龢谏阻慈禧太后、荣禄天津之行企图废黜光绪帝一事有关。梁启超在1898年5月7日致夏曾佑的一封信中说:“惜翁覃溪(翁方纲,字覃溪,清代著名金石家、书法家。此处代指翁同龢)以阻止天津之幸,至见摈斥。”⑨黄鸿寿在《清史纪事本末》中也说:“又其时天津阅兵,废立之谋,渐有所闻,同龢密言于帝,太后侦知之,遂命开缺回籍。”⑩(6)与1895年慈禧太后补祝六旬万寿庆典,翁同龢拒绝如数支拨颐和园彩棚搭建费有关。小横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观》一书中说:“常熟去国之远因,为1895年秋冬间,户部拒绝提拨搭建排云殿彩棚款百万两一事。”(11)

      一种认为翁同龢的开缺虽出自慈禧太后的旨意,但光绪帝也是同意了的。至于光绪帝为什么同意,那是因为翁同龢办事“过于持重”。张謇之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一书中说:“在太后那一方面,就要排斥翁公使帝党孤立;在帝这一方面,此时已经怀了变政的决心,觉得翁公过于持重,常掌掣他的肘,心上也不愿意。所以,太后既要去翁,他也无可无不可。”(12)王伯恭在《蜷庐随笔》一书中也持此说。

      一种认为是光绪帝自己下令将翁同龢开缺回籍的。金陵江楚编译局编写的《国朝事略》一书说:“二十四年夏,今上严责中外诸臣实行新政,革翁同龢职,逐回原籍,擢杨锐、杨深秀、林旭、谭嗣同四品卿衔,参与机务。”(13)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一书中也持此说:“翌日为翁揆生辰,两宫先期赏赍,亦极优渥。讵公入值谢恩,忽奉严旨驱逐回籍……迨八月政变,康、梁获罪,刚相(指军机大臣刚毅)时在枢府,首先奏言,翁同龢曾面保康有为……维时上威怒不测,幸荣文忠(指军机大臣荣禄)造膝婉陈……上恻然,仅传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14)在1994年5月常熟召开的翁同龢与甲午战争九十周年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侯宜杰研究员也持此说。

      一种认为是恭亲王奕訢临终前向慈禧太后进言的结果,谕旨出自孙毓汶之手。金梁在《四朝佚闻》一书中说:“翁初善恭(指恭亲王奕訢)而继附醇(指醇亲王奕譞)……甲午起,恭终复逐孙……恭久受挫,积憾尤深,病笃临视,太后问以遗言,泣奏翁心叵测,并及怙权,遂骤下罢斥之谕。或曰谕孙(指孙毓汶)实代草,所述皆翁对恭状,而引入严旨,乃成跋扈权臣矣,翁实不能负此重咎也。”(15)康同家在《康有为与戊戌变法》一书中认为翁同龢与恭亲王的矛盾起于甲午战后中俄密约一事,奕訢与李鸿章主张联俄对日,是密约的主持人,翁同龢对此表示反对。待到1898年2月,俄国强占旅大,更引起光绪帝和翁同龢的不满,说明翁同龢同恭亲王的矛盾并未始于个人恩怨,而是彼此基于对国家的对外方针的分歧所致。(16)

      一种认为是荣禄、刚毅进言陷害所致。康有为在《康南海自订年谱》中说是荣禄指使人弹劾的结果。“常熟(指翁同龢)……以割胶(指签订中德胶澳租借章程)为罪谤所归,荣禄唆其私人劾之,常熟卒以是逐。”(17)唐文治和陈夔龙则说是刚毅存心陷害所致。唐文治说:“文恭公之被谪也……溯其致祸之由,盖前义和团匪刚毅实主之。”(18)“戊戌春,公保主事康有为通达事务可用,刚遂密奏太后,谓公植党荧惑圣听,四月二十七日,公奉旨开缺回籍,是日适公生辰也。呜呼,刚之计可谓巧而毒奂。”“其年八月,治康梁党,随兴大狱,刚毅欲杀公,倡议以公编管,浙江王相阕夔石(指王文韶)争之,刚伪曰:此太后意耳。”(19)张謇说:“十月间,闻刚毅、许应揆承太后之旨意,周内翁尚书于康粱狱,故重有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县官编管之谕旨。”(20)陈夔龙说:“协揆奉严旨后,始知夏间获谴系由刚相构成。”(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