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的现代诠释

——孙中山宣誓观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宣誓是一种庄严的承诺。孙中山自从投入反清革命之日始,便与宣誓的举措联系在一起。在他能行使话语权的阶段,他要求参加革命团体者必须宣誓。他不但要求他人,自己也一体实行。他对宣誓这种中华传统文化模式发挥到极致,并将其意义理论化。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 D69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14X(2008)03-0088-10

      宣誓是一种庄严的承诺。千百年来,坛坫誓天,歃血为盟,统治者与匹夫匹妇,秘密社会与公开政党,都进行这种既严肃又通俗的活动。古人曾说:“大信不约”,但又说“约言曰誓”,可见人们重视约与誓,但同时又怀疑诚信问题,因为尽管海誓山盟,但违约、寒盟、背叛之事常有发生,在紧要关头,究竟是选择利还是选择义,是各有所求的。

      孙中山自从投入反清革命之日始,便与宣誓的举措联系在一起。他组织革命团体,加入者要宣誓。他不但要求他人,自己也一体实行。他不但实行,而且有理论。孙中山对宣誓这种传统文化模式发挥到了极致,本文拟对其宣誓观的内涵加以叙述。

      一、在孙中山能行使话语权的阶段,入党必须宣誓

      1893年冬初,孙中山与一些朋友曾在广州城南广雅书局内南园抗风轩讨论成立团体,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1894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组建革命团体兴中会。在选举领导成员后,孙中山令各会员填写入会盟书,“其辞曰:‘联盟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宣誓时,由李昌朗诵誓词,各以左手置耶教圣经上,举右手向天依次读之,如仪而散”①。兴中会是秘密结社,其成员又多为基督徒。这样,兴中会的宣誓便采用中西合璧的形式,并带有会党的色彩。

      兴中会组织发展成员,除少量是知识分子外,主要是华侨、会党和军队中的人。1895年广州重阳起义和1900年惠州起义相继失败,亡走海外的孙中山毫不气馁。1903年夏天,他大力开展留学生的工作,在东京青山创办军事训练班。“成立之日,总理率诸生席地圈坐,总理则中立演讲革命宗旨,并举手宣誓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如有不遵,应受处罚”②。同年9月下旬,孙中山赴檀香山,在与保皇派开展论战的同时,集结同志,组成中华革命军。首批加盟者十余人,“入会誓词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如有反悔,任众处罚”。关于这些活动,他在12月间致友人函中《警钟日报》写道:今日吾国言改革,应为贫富不均计,“故弟欲于革命时一齐做起,吾誓词中已列此为四大事之一”。誓词曰:“联盟革命人○○○,当天发誓,同心协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如有异心,任众罪罚”。又称:“公等既为同志,自可不拘形式。但其余有志者,愿协力相助,即请以此形式收为吾党。弟今在檀香山,已将向时‘党’字改为‘军’字”。这则资料表明,革命组织曰会曰党曰军,名称并不必过于重视,有名即可;但誓词是必须的,因为要有宗旨、有约束。然而宣誓方式,可因人地不同而有所变通;到1903年,孙中山革命的宣誓词、革命宗旨,即日后的所谓十六字纲领,经过多年酝酿,至此已经成型。

      孙中山此次在檀香山,为吸引更多的华侨参加革命,经洪门大佬黄三德介绍,在火奴鲁鲁国安会馆加盟洪门,据载:“孙文亲在五祖像前发三十六誓,愿遵守洪门二十一条例十条禁。于是洪门封以洪棍之职,孙文欣然接受之”③。1904年3月9日,孙中山由其兄孙眉、母舅杨文纳助其领取檀香山出生证。13日,在向法院宣誓后领到美国岛属居民所持之护照④。孙中山宣誓加入洪门,宣誓加入美国国籍,事实上都是为了从事革命活动的需要。他日后并不认为自己是美国人,民国以后还否认洪门与革命的关系,更不准洪门立案。

      1904年4月,孙中山抵旧金山。他在该埠积极发动华侨,多次发表演说,刊行《革命军》,改组《大同日报》,推销军需债券,在黄三德等人的帮助下,进行致公堂总注册。他主订致公堂新章程要义及规程八十条。其纲领规定:“本堂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本堂以协力助成祖国施行宗旨为目的”。他在致公堂人士的支持下,从美西到美东,到处大放洪门,扩大影响,初步改变了原来由保皇派控制华侨社会的局面。12月14日,他离开纽约赴伦敦。翌年1月,赴布鲁塞尔、柏林、巴黎,在留学生中建立革命组织。他亲书誓词:“具愿书人○○○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倘有食言,任众处罚。天运○年○月○日○○押。主盟人孙文”。魏宸组对于当天发誓一层,略有诘辩。孙中山认为宣誓手续非常重要,“非此无以表决心,且书载《泰誓》、《牧誓》,自古已然”。众始无异议,由朱和中起首,次第亲书笔据。誓毕,孙乃与在场十余人一一握手,欣然曰:“为君道喜,君已非清朝人矣”。并将亲书誓文交贺子才等收执。复授与同党晤面时各种秘密口号,手式为并指交钩握手云⑤。

      1905年8月东京中国同盟会成立,由孙中山拟盟书,经众推黄兴、陈天华二人审定。盟书为:“联盟人,○省○府○县人○○○,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天运乙巳年七月○日中国同盟会会员○○○”⑥。众各自书写盟书一纸签署,孙遂领导各人同举右手向天宣誓如礼。誓毕,孙谓在干事会未成立前,众人盟书由其暂为保管,孙本人的盟书则由众推举黄兴保管。接着,由孙在隔壁分别授会员以同志相见之握手暗号及秘密口号,随与新会员一一行握手礼,并致祝贺之辞。在随后制订的《革命方略》中,又将十六字纲领在《军政府宣言》中详加解释。在各地组建支部时,其宣誓内容也依东京方式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