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留学运动再度兴起。随之,近现代留学史研究翻开新的一页,特别是晚清留学史的研究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据笔者管见,对清政府在中央财政支绌情况下,如何筹措并使用留学经费这一论题史学界一直关注不多,已有的著作,多半是史料汇集①,文章为数也极少②。因此,很有必要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认真搜集梳理辨析相关资料,从“经费”视角加强留学史研究,特撰本文以期抛砖引玉。 一、经费来源 清末留学生有自费与公费两种类型。自费生经费一般由学生自己筹措,毋庸赘述。本文主要就公费生经费来源及使用情况作具体考察。 (一)多管齐下,罗掘俱穷 清末官费留学生主要包括:省派、大学堂派、练兵处派、进士馆留学、贵胄游学、部派等,派遣机构不统一。由于中央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众多学生官费留学,因而经费多半是由各派遣机构自己负责。 当然,情况也有例外,1906年科考停止以后,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翰林院成员留学,因翰林院经费困难,应需经费于考察政治馆经费项下拨给[1];新成立的邮传部,同样原因,选派学生时,只好在各省公费中挑选,学生毕业由相关省份电信部门任用等[2]。由于经费多半由各派遣机构自己负担,多数情况是各机构在自己岁入中筹拨,作正开销。另外,有的机构也会利用其他办法进行筹措,如江苏省明文规定革除当时官场上积习已久的门包、浮费,充作游学经费[3]。再如,四川省在武科停考以后,把原绅富等人捐设津贴应试文武生童的学田等经费移作留学经费,同时“文昌宫各庙等会向多糜费”,也设法劝其捐助留学[4]。又如,湖北留日经费曾通过淮盐加价的办法来筹措[5]P3883。而云南则于裁兵节约、积谷存余、藩库盐捐团费、各属审解项下筹措[6]。 总之,清末留学经费来源不一,虽然在筹措经费时各方想方设法,但是仍然无法扭转经费拮据的局面。各地催缴电文不断,留日监督处向浙江省催缴经费时说:“该公费生往往因款未汇到,急不可待。”[7]留欧学生监督处要安徽“路矿认筹经费”[8],以济需要;并且有监督因经费支绌难筹而辞职[9];甚至有学生因索取经费而殴打会计[10]、还有因经费困难,索取经费被骗的情况发生[11]。这些都反映了清末财政紧张的状况。 (二)专款专筹及对欠解经费的处理 留日速成教育弊病凸显以后,1907年学部为提高学生素质,委托杨枢与日本文部省磋商,最后议定“特约”五校留学计划。对此项经费的筹措,清政府格外重视。 计划之初,拟五校每年共接受中国留学生165人,15年结束。学生均由试验竞争而入,不分省份,惟经费由各省分担。各省把原先派遣官费生的经费移一部分用作此项经费。鉴于情况不一,规定:直隶、奉天、山东、河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13省为大省,每省每年分担9人费用;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广西、贵州、云南等9省为小省,每省每年分担6人费用,同时规定了大小省份分担经费的具体数目。 经费分担计划下发各省以后,由于当时各省财政状况不一,加之各省考取“特约”五校留学生数目相差较大,因而各省在汇解此项经费时态度不一,合格人数较少的省份态度比较消极,结果使得欠解经费现象相当严重。第一年欠解1.008万元,第二年欠解14.39万元[12],第三年高达28.1314万元[13],各省欠解经费的差距十分明显。 由表格可知,除浙江省外,各省都有不同程度的经费欠解,而安徽、吉林、贵州、新疆四省欠解之数巨大。如此严重的经费欠解令学部非常担忧,为了保证留学效果,学部只好采取办法来处理各省欠解的经费。 1.制定借款计息章程九条 由于经费欠解,留日监督处不得不向日本银行借款以缓解压力。借款需要利息,为了有效处理此项利息问题,学部制定《借款计息章程》九条(欠息、存息、欠息定率、存息定率、存欠息抵计、收款起息日期、支款起息日期、结总折算、借据)[14]P312-313。规定月息八厘,所有借款利息,由各欠解省份根据欠解量比例来分担,有多余款项的省份则可以获得一定存息。但据表二反映的情况看,当时国内由于财政支绌,没有任何省份有盈余汇解经费。 2.统筹办法,上《妥筹日本五校经费办法折》 奏折深入细致地分析此项派遣经费并没有超出以前各省官费生留学所需经费数目,并且指出“造就人才乃国家急不可缓之图”,因而“无论如何困难,亦不得不设法筹措”。最后,学部建议在保证京饷、洋款和防饷的情况下,各欠解省份“准其于当杂税入或厘金下作正开销”[15],统筹办法,以便减少进而消除各省的欠解经费。1910年,湖北省财政支绌情况特别严重,为解决经费欠解,湖北总督奏准由“司库、典当、田房、牙帖及茶牛各杂税存余下动拨银九千余两”,不足之处,在“新加契捐盈余项内奏补或临时再由学务公所酌量挪补或再商拨厘捐”[16]。结果得到了度支部批准,学部当然也是欣然接受。与此相反,贵州省由于财政困难,由巡抚、布政使、提学使和善后局共同向学部申请减免此项费用。但学部在分析情况后指出:“倘一省欠解若干即短少若干,若永远停解,则此后之学费亏欠尤巨,其数无从弥补。”[17]严词拒绝了请求,同时给贵州省开出处方,此后若财政困难,可以腾出其他官费名额,以抵此项亏欠,这对其他省份也可谓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