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73(2008)01—0107—09 近世江南乡居士绅向城镇的迁移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费孝通称其为“社会浸蚀”现象。伴随着士绅如水土流失一般迁出农村的“社会浸蚀”现象而至的,是近世乡村社会中固有的精英阶层出现资源枯竭,基层组织核心力量难以为继,城乡关系脱节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相继有学者对士绅群体的城镇化现象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包括近世士绅群体涌入城市对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不同影响,乡居、镇居、城居士绅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圈和空间活动范围的差异,士绅居所的变动与士绅的职业选择及乡村公益活动组织者身份的变化等诸多问题。①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其关注的大多为士绅群体迁居城镇对自身及社会的影响,而对士绅群体的城镇化流动本身的进程涉及不多,偶有论及,也多归因为近世社会剧变而产生的冲击所致。②那么,在近世社会变迁的外因刺激之外,士绅的城镇化流动是否还存在着其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影响或制约其城乡流动的要素是什么?其迁移活动是否有迹可寻?士绅与非士绅的城乡流动有什么差别?士绅向城镇的流动是否等于“社会浸蚀”?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士绅的家族发展历史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从中探求可能的答案。本文将以吴江分湖柳氏为研究对象,从这一百年大族的发展轨迹中重现其城镇化之路。以期对有关士绅居地流动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 分湖柳氏及其迁移 分湖柳氏的居住地北厍位于吴江的东南部,镇区距吴江城区50里。吴江始建于后梁开平三年(909),乾隆《吴江县志》载:“梁开平三年,从吴越王钱镠请,割吴县南地置吴江县,县之置自此始。”③雍正四年(1726),“分吴江西偏地置震泽县,其东偏地仍为吴江县”,吴江县境“广八十一里,袤一百里,周三百六十里。自治东至松江府青浦县庄(一作章)练塘界八十里,西至西城内河震泽县界一百五十步,南至嘉兴府秀水县王江泾界七十七里,北至元和县七里桥七里,东南至汾湖中嘉兴府嘉善县界五十四里,西南至烂溪钱马头北首斜港秀水县界八十里,东北至元和县姚城江界三十里,西北至吴县灵岩乡界三十里。”④1912年,震泽县仍并入吴江县,此时县境东西长90里,南北宽80里,东为青浦县,东南为浙江嘉善县,南为浙江秀水县,西南为浙江乌程县,西为太湖,北为吴县。县治松陵镇位于吴江县北部,北距苏州16公里。 吴江是在太湖东南沼泽地上发展起来的,县境之内交通并不便捷,相互阻隔的交通导致了吴江县内各聚居地自成体系的发展局面,形成了吴江的七大镇,北有松陵、同里,南有盛泽,东有芦墟、黎里,西有震泽,平望居中的格局。七大镇中,县治松陵始建于唐,是全县的政治中心,同里、震泽兴于宋,平望、黎里成于明,芦墟、盛泽建于清。盛泽是吴江的第一大镇,以丝织业著称于世,平望是交通枢纽,同里、黎里、芦墟、震泽都是区域性经济重镇,其中同里、黎里在吴江还以文化发达著称。在七大镇的周围,各自有次级市镇呈众星捧月之势。分湖柳氏的聚居地北厍东靠芦墟、南与浙江嘉善隔湖相望、西南接黎里、西依八柝、北联金家坝。境内有分湖,亦名汾湖,距县治东南60里,为吴、越两国的分界线,故名。相传分湖曾是吴、越两国的重要战场,吴越战争时伍子胥曾在此领兵袭击越军,分湖边还留下了子胥滩等古迹,明人王庭润诗云:“斜日胥滩吊子胥,英灵千古岂真无;云开山口如吞越,潮怒江心似恨吴;甲冷鱼鳞埋雪苇,带销龙气堕烟芜;三忠祠近须停棹,拟把椒浆奠一壶。”⑤由于此地为吴、越两国的分界之处,因此在历史上有“吴根越角”之称。分湖柳氏之名亦取之此湖。处于太湖东下咽喉走廊地段的北厍,境内地势低平,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共有大小湖荡46个,最大的荡名“东长荡”,面积1572亩。全境有圩127只,最大为汾湖村的大富圩,面积1430亩。⑥北厍镇区三面临水,分别是三白荡、李公漾、元鹤荡,进出极为不便。因此,北厍虽地处苏州、嘉兴、上海三地的中心地带,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仍然属于偏僻地区。⑦由于地形特殊,北厍成为躲避战祸的好去处,当地有较高名望的张氏、柳氏、梅氏等家族都是在王朝更易的战乱年代迁居北厍的。 分湖柳氏迁入吴江是在明朝末年,为躲避战乱,始迁祖春江公偕弟慕江、云江从浙江宁波府慈溪县祝家渡移居到吴江东村(今北厍南东村)。经过了所谓的“潜德不传”的前四世后,到五世祖君彩公柳仲华的时候,柳家已经度过了迁移之初白手起家的艰辛,从“或遇凶岁力为周恤”⑧这样的溢美之词可以想见柳家已经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柳仲华共生有五子二女,这五个儿子后来分门立户,形成了分湖柳氏的五大房派,从明末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近二百年的时间内,分湖柳氏繁衍十一世,“子姓之可按图计者及吾目中有一百十有九人”,⑨40年以后的光绪七年(1881),分湖柳氏繁衍至十三世,“现丁之可会者自一百十有九衍至百五十余人”,⑩据民国《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的记载,分湖柳氏自明末迁居吴江至1923年共有男子421人,其中士绅88人,在经历了数代人近百年的奋斗后,分湖柳氏最终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 表一 分湖柳氏各房支人数统计表 支系世系 端人公支端士公支端书公支端明公支 师孟公支 六世1 1 1 1 1 七世2 2 2 2 2 八世2 6 7 5 9 九世6 8 15 4 11 十世15 11 31 9 25 十一世 26 8 26 8 23 十二世 33 3 36 6 19 十三世 22 0 0 3 11 十四世 12 0 0 1 0 总计 119 39 118 39 101 资料来源:《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民国十二年镌,胜溪草堂藏版。五房支合计记载男子416人,另前五世共记载5人,总计记载男子421人。 分湖柳氏中的88名士绅在各支系中的分布并不均衡。师孟公支人数最多,计39人,占人口总数的38.6%;端人公支计33人,占人口总数的27.7%;端书公支计14人,总人口总数的11.9%;而端士公、端明公支最少,均只有1人,占人口总数的2.7%。根据各支士绅数量的差异,我们可以将分湖柳氏各支分为士绅化支系、半士绅化支系、非士绅化支系三类:端人公支、师孟公支为士绅化支系,端书公支为半士绅化支系,端士公支、端明公支为非士绅化支系。之所以这样区分,是为了更好地剖析分湖柳氏的迁移活动,探究其地域流动的特点,展示不同种类的支系在迁移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