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在华日本领事报告述论

作 者:
王力 

作者简介:
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北京 100836

原文出处:
历史档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领事报告是驻外领事定期向本国政府发回的有关驻在国的通商经济情报。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了领事馆,并以此为桥头堡收集中国社会经济情报,这些情报所汇成的载体即近代各国领事报告书,主要包括英国、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推行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积极开拓海外贸易市场。为了在与欧美列强的贸易竞争中占得先机,明治政府对海外经济情报战略倾注了力量。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经济渗透不断加深,非常注重通过各开港口岸驻在的日本领事馆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中国的经济情报。这些当时的记录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来说,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档案资料。

      在日本,近年来对于日本领事报告的影印出版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1983年,缩微胶片版明治时期日本领事报告(《通商汇编》、《通商报告》、《通商汇纂》)由雄松堂出版发行。1997年,大正时期日本领事报告(《通商公报》)由不二出版社影印出版。昭和时期的日本领事报告也都在影印出版之中。对日本领事报告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6年,角山荣主持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成果《日本领事报告的研究》付梓。但是,国内学术界由于种种原因对日本领事报告的利用和研究还非常的有限。因此,本文对近代日本领事报告中的中国记事,简称在华日本领事报告①的概要、特点以及史料价值作一介绍,以期待着这一份重要的史料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更有效的利用和研究。

      一 近代在华日本领事报告的概要

      1.近代在华日本领事报告的发行。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仿效欧美国家向海外各地派出了领事,并逐步建立了近代领事报告制度。1871年9月13日,中日两国正式签署了《中日通商条规和通商章程》。1872年1月29日,近代首个驻华日本领事馆——驻上海日本总领事馆正式设立②。此后,在中国各个重要开港城市相继设立了日本领事馆。据1921年2月10日发表的日本在外公使馆调查,日本驻中国总领事馆有16个(其中包含4个分馆),领事馆24个(其中包含4个分馆)③。此后还不断有增加。

      驻各地领事到任后,陆续向本国政府发回了有关在任地的各种贸易报告。明治初期发回的领事报告作为经济信息时常刊登在《东京日日新闻》等报纸上。此后,在日本内务省公开发行的《劝商杂报》(1878年4月—12月,第1号—20号),大藏省发行的《商务局杂报》(1879年1月—1881年6月,第21号—44号),《输出入商况日报》(1878年1月—1880年12月)上都选登过领事报告的相关内容④。这些出版物可以说是日本领事报告的雏形。

      日本领事报告的定期、系统发行是始于1882年由日本外务省记录局负责编纂的《通商汇编》。此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日本领事报告经历了《通商报告》、《通商汇纂》、《通商公报》、《日刊海外商报》、《周刊海外经济事情》、《海外经济事情》、《外务省通商日报》的刊名变化。在出版体制、发行频度、揭载内容等方面也多有变化,下面就各个时期的日本领事报告发行形态作逐一介绍。

      《通商汇编》(1882年7月—1886年12月):1882年7月发行了上一年度的《明治十四年通商汇编》,最初为年刊。形式和内容均比较简单,有关中国的报告仅为10篇。发行后各方对一年一期的发行体制颇感不满,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国内外贸易关系甚大,易丧失紧要时机。”⑤为此,自1883年开始起,《通商汇编》分上半年和下半年,一年两次发行。从1885年开始通过民间书店发售,并且领事报告的编排方式自该号开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此前领事报告按领事馆顺序进行排列,该号起按报告内容进行分类,即分为蚕丝部、棉花部、织物部、制茶部、米谷部、海产部、货币及金银属部、杂货部、贸易统计表部等类别。至1886年发行的《通商汇编》明治十九年下,共计10号,每号300—500页左右(B6纸)。

      《通商报告》(1886年12月—1893年12月):为更加迅速地刊登来自各地的领事报告,1886年12月18日更名为《通商报告》发行,最初计划为旬刊,但实际的发行数量更多,每个月分3—4号的周刊形式发行,每号20页左右(A5纸)。1887年12月10日第45号发行后,编纂部门由外务省记录局改为外务省通商局。在发行的1200册内,其中780册寄赠给政府各部门、报社、杂志社、在外公使馆等,其余免费寄给读者(承担邮费)。1889年12月18日《通商报告》第131号发行后,由于出版方面的问题停止发行。自1890年1月开始,在政府《官报》中开辟《通商报告》栏,继续刊登来自各地公使馆及领事馆的报告,直至1893年12月为止。

      《通商汇纂》(1894年2月—1913年3月):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对华贸易急速扩大,领事报告数量也大幅增加,为此领事报告在编纂体制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在发行体制上,最初为月刊,1895年5月开始每月2号,1897年6月每月3号,1900年后每月4—6号,还不时辅以“附录”、“临时增刊”等形式发行,到1903年3月26日共发行了258号。从1903年4月3日《通商汇纂》开始改号,以年号为基准排列,如1903年发行的《通商汇纂》第1号,卷数标号为明治36年第1号,以此类推。并且确定了每月6号定期刊物、一年6期“临时增刊”的出版体制。总之,甲午战争后在华日本领事报告的发行频率不断加快,领事报告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其次,在领事报告分类形式上再次作了调整。将蚕丝、棉花、织物、制茶、米谷、水产等商品信息和贸易统计等内容,即定期报告内容全部归入商业栏目,另外陆续增设了货币、工业、农业、矿业、水产、交通、杂部等栏目。《通商汇纂》后期又逐年增加了关税、移民、附录、电报、时报、特报、企业、林业、畜牧、财政与经济、巡回报告、条约与诸法规、居留地与居留民、移民及劳动、各地事情、卫生及检疫、博览会及各种会议、海外贸易商介绍等栏目。报告内容的不断深化、报告领域不断拓展。尤其是在电报栏目上下了功夫,各地的经济信息以最迅捷的形式反映给需求者。这种领事报告的形式和分类标准也为后面各个时期的日本领事报告所延续。《通商汇纂》于1913年3月22日的大正2年第17号后停止发行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