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学人“封建观”论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天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江汉论坛

内容提要:

黄遵宪、梁启超、严复、章太炎、孙中山代表了清末民初先进的中国人的封建观。他们论“封建”,遵循概念演化的合理路线——坚持古今义的既因且革,中西义的兼容并包。如此重构再造之新名“封建”,其内涵为贵族政治、领主经济,外延指殷周制度,也涵盖欧洲中世纪、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同类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形态的共名。这种封建观较好地实现了概念演化继承性与变异性的统一,又初步达成中国传统史学概念与西方史学概念的通约与整合。然而,清民之际的论者,未能全方位考察社会形态,尤其缺乏经济的、社会结构的分析,故其“封建”观在理论上尚显单弱,不足以抗御后来兴起的强势的泛化封建观的挑战,故在20世纪30年代以降,逐渐隐退于主流之外,然其蕴藏的合理精义,值得我辈认真体味。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2/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2-0087-07

      在汉字文化圈,以汉字古典词“封建”对译西欧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开始使“封建”具有普世意义的有两种人,一为来华西洋人,如长期定居香港的英国汉学家李雅各(1814-1897),他将《周易》译成英文时,即以feudal译“封建”;二为最初“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如林则徐(1785-1850)在《四洲志》中、魏源(1795-1857)在《海国图志》中也有类似译法。日本人也于19世纪70年代以“封建”对译西方史学术语feudalism,至19世纪80至90年代,“封建”已在日本成为一个流行的新名,它是这一汉字词古典义(封土建国、封爵建藩)与feudalism西方义(封土、采邑)相通约的产物。而恰在此时,中国人开始注目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借用包括“封建”在内的日译新名也自此开启端绪。经过一段消化汲纳,清末民初一些先进的中国学人形成自己的封建观,并以之表述、诠释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特定段落。

      一、黄遵宪《日本杂事诗》 《日本国志》的“封建”用例

      中国人最先称日本前近代社会为“封建”,并介绍明治维新“废封建”举措的,是清朝驻日本外交官黄遵宪(1848-1905)的诗文。

      1.《日本杂事诗》的“封建”用例

      黄遵宪是中国深入考察、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人。1877-1882年,他以清朝驻日使馆参赞身份,在日本度过四年多,直接观察、感受明治维新,并留下史志体的《日本国志》,以及吟咏日本政事、民情的《日本杂事诗》。两书的重点都在已进行十余年的明治维新。1882年春,黄氏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时译“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离日时写诗云:“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草完明治维新史,吟到中华海外天。”所称“明治维新史”,指《日本国志》(因该书重点在介绍明治维新史);所称“吟到中华海外天”,指《日本杂事诗》,此一诗集多有述及“封建”的处所。

      《日本杂事诗》初版于光绪五年(1879),纵议日本国史、政情、民俗,关于日本政体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起承转合,多所涉及。

      《日本杂事诗》卷1第6首,有“剑光重拂镜新磨,六百年来返太阿”之句,黄氏自注云:“源、平以还,如周之东君,拥虚位而已。明治元年德川氏废,王政复古,伟矣哉中兴之功也。”①讲的是自源氏、平氏形成武门政治格局、导致封藩林立以后,天皇成为类似东周天子那样的虚君,直至明治间废除德川幕府(1603-1867),才由六、七百年的封建制复归王政(中央集权制)。

      《日本杂事诗》第31首有“国造分司旧典刊,华花莫别进贤冠。而今指令诸台省,押印唯凭太政官”之句,讲的是明治维新改变武门柄政,集权于中央的太政官。黄氏对这段诗句作注曰“犹变封建为郡县也”,此为画龙点睛之笔。光绪十六年(1890),黄氏在伦敦改订《日本杂事诗》,上述诗句变为:“国造分司旧典刊,百僚亦废位阶冠。紫泥钤印青头押,指令惟推太政官。”大意略同,而变封建制为中央集权制的含义更加明确。黄氏对这段诗作的注文曰:

      上古封建,号为国造。奉方职者,一百四十有四。后废国造,置国司,犹变封建为郡县也。天智十年,始置太政大臣(三公首职,犹汉相国)、左大臣、右大臣,相沿至今。然自武门柄政,复为封建,太政官势同虚设。明治维新后,乃一一复古,斟酌损益于汉制、欧逻巴制,彬彬备矣。曰太政官,有大臣参议,佐王出治,以达其政于诸省。②

      黄遵宪此一诠释,用语古雅,然其历史观念却相当先进,对日本从古代到近代政治体制的变迁,梳理得十分清晰:日本古代由封建变郡县,中世又从郡县复为封建,明治维新参酌中国秦以下的郡县制、欧洲各国近代政制,建立起以太政官为主官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日本杂事诗》光绪十六年(1890)改订本,对原本删7首,增53首,所增之一为:

      呼天不见群龙首,动地齐闻万马嘶。甫变世官封建制,竞标名字党人碑。③

      明确指出,明治维新的重要举措——废藩置县的要领,是改变职官世袭的封建制,代之以郡县制,进而形成近代政党政治。黄氏将近代政党与汉唐宋明之党社相比拟,担心因政党政治引发党争之流弊。

      《日本杂事诗》运用新名不少,据统计约120个,源于日译欧美的新名约70个,如“国会”、“政党”、“民权”、“解放”、“自由”、“共和”、“改选”、“中学”、“记者”、“博物馆”、“警视厅”、“火轮舟”、“窥朦镜”等;取自日本固有词语约50个,如“国学”、“国字”、“权妻”、“艺妓”、“太政官”、“伊吕波”等。黄遵宪所用“封建”、“封建制”,既是对日本当时流行的新名的采取,也是对汉语旧名的沿袭。

      2.《日本国志》的“封建”用例

      除上举《日本杂事诗》各例外,黄氏的《日本国志》 (该书虽1896年出版,但1887年已经撰成)也论及“封建”,称日本古代各州遍设朝廷任命的国司、郡司,“一变而为郡县”。至镰仓幕府(1192-1333)时期,“裂地以授家臣”,“地头往往世袭,国司不复赴任,于是封建之势渐成。”至足利幕府(1378-1573)时期,这种分权态势更加明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