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河之南的鏖战

——英国国家档案馆所藏两广洪兵起事舆图考释之二*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永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的有关中文传统舆图,是清军在镇压广东洪兵起事过程中形成的实录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逐一进行考释,将为我们提供更为详细、更为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以进一步深化对咸丰年间广东洪兵围攻广州等重大地方史事的研究。本文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参以文献记载,对编号为F.O.931/1911与F.O.931/1954的两幅舆图及相关史事,做了较为具体的考释。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7-0095-08

      广东省城珠江隔河以南地区,河洲密布,水路纷歧,过去广义上统称“河南”,为广州城南著名水乡。自东汉时期议郎杨孚植松定居之始,这里便逐渐知名于远近,延至晚清时期,“富者多居之,人烟稠密,栉比相错。”[1](卷6,P905)咸丰四年到咸丰五年之间,广东洪兵大举起事,并围攻省城长达半年之久,这片向为广州人躲灾避难的首选之地,也成为清军与洪兵争斗的战场。时人张维屏有《河南诗》记云:“羊城对岸河南地,是我童时所钓游。杨子宅边闻劫掠,梵王宫里见戈矛。千家密密排珠海,一水盈盈护广州。二百年来称乐土,却因离乱话从头。”并自注云:“耆老言河南未经兵革,国初人尝避乱于此。”[1](卷6,P907)这是广州洪兵起事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前人对此虽有所涉及,但均非常简略,甚或避而不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现有文献史料的有关记载不很充分。①英国国家档案馆(The National Archive,U.K.)中,庋藏有较大数量关于两广洪兵起事的传统舆图,其中多幅即是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如F.O.931/1886、F.O.931/1897、F.O.931/1903、F.O.931/1905、F.O.931/1911、F.O.931/1917、F.O.931/1936、F.O.931/1954等,都与广州河南地区相关,大约即形成于这一时期。这些传统舆图,多是两广总督叶名琛为便于指挥,充分了解战况,而令下属绘制进呈的。如在清军反攻河南之前,“该道沈棣辉督办日久,往来其间,熟悉情形,因绘图贴说禀商。”[2]这是清军镇压广东洪兵起事的实录档案,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充分利用这些舆图,参以其他文献,或可以使我们对该历史事件有更详细的了解。本文仅对F.O.931/1911与F.O.931/1954两幅舆图略加考释,以便于研究者的解读与利用。

      F.O.931/1911为英国国家档案馆现在的编号,此前曾编号F.O.682/289/2(21),在线目录注为:1850s,Military map of Honam(Ho-nan)and environs。原图手绘,尺寸为33×51厘米。图上标有方位标识,下北上南,左东右西,其中上方因边角磨损,所注“南”字已不见。舆图并无严格比例,仅为方位示意图。所绘范围,北起广州省河南岸,形象注有“省城”、“白云山”图示,南至大石、圆冈、南亭、新簉一线(新簉,即今新造);东自狮子洋,西到石壁、三山滘等地。图上沙洲多处注“田”字,并注有白鹅海、省河、狮子洋、黄圃、新簉海口、官山门、沥滘乡、百步田、三山海、三山滘、大王滘口等地名数十处,北边白鹅海注“直往石门金山等处”,西边三山海注“此处通佛山等处”,更西标注“顺德陈村等地”字样。但图中大石和大山两处地名,标注与实际方位相反。

      图中核心内容,是关于广州省河之南“河南堡州(洲?)六乡”附近水域及清军攻剿新造“贼匪”的军事部署形势图示。图上详细标注了省城南面各炮台的位置。其中省城西南白鹅海附近有西固炮台、西安炮台;正南河面有海珠炮台,其东另有一炮台,模糊不清,据其他舆图,应为中流砥柱炮台。再往东,猎德炮台与对岸东固炮台、东靖炮台遥相呼应,共同扼守省城东南河面。河南堡之南有崙头炮台,西边有南台炮台、大王滘炮台。此外还注有破箕村汛、石壁汛两处军事驻地。

      图的上方粘贴红纸三张,反映了两军当时的军事态势。其中圆冈、大石下方的红纸所标文字为:“红单船由此进剿。”新簉、官山门附近红纸标注:“现贼船在此湾泊,拖船二只,西瓜遍船一只,渡船二只,草遍约七八只。”另一张在图的左上方狮子洋之东,面积较大,其文字为:“今天由省拨红单船四只、拨巡船三四只前往此处堵剿。”(见附图一)。

      

      该图绘制年代,英国国家档案馆定为“1850s”,即19世纪50年代。其间相距10年之长,过于宽泛,实际上等于未加考证。华林甫教授根据有关史料,初步考证出该图当绘于咸丰四年十二月初三日至咸丰五年正月二十日(1855年1月20日至3月8日)之间,反映的是大石失败之后、新造被占之前清军策划攻打新造洪兵的情况。[3]这一结果,相对于英国国家档案馆所标年代,已经大为精确,但其上下限之间,仍有一个多月的间隔,多少影响到舆图的史料价值与充分利用。在此先介绍与之有一定关系的舆图F.O.931/1954,然后一并做更为详细的考证。

      F.O.931/1954此前曾编号F.O.682/371/2,亦为手绘,尺寸60.5×52厘米。原图也有方位标识,初标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后经圈涂,改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且其字形与原图不一致。对照附近地形,可知初标方位是正确的,改标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则恰与实际相反。图上所绘范围,北起盐埔、石潭口、贝底水、大黄滘炮台一线,南至石洲、橹尾滘、围涌口一带,东自陈头、中环、三山滘口,西到石龙、五斗口、五丫口等地,更西标注澜石、石湾及“此河通佛山”等字样。图中大约以二尾口、福寿园为中心,绘有附近沙洲及河道等详细地名。

      该图核心内容,应是关于攻剿陈头“贼船”、“贼巢”的军事示意图。图中橹尾滘北画有拖船6只,旁红纸标注“此处日前贼船在此湾泊”。平洲村之东水面画战船5只,其中拖船3只、快船2只,旁贴红纸,标注“潘参将船见在此湾泊”。福寿园东南水面画有船4只,旁标有“梁参将船在此守口,拖船三只、快船一只”。三山滘口标船6只,包括拖船3只、快船3只,东标“此路通大尾大石元冈等处”,其南用红纸标“三山口”,再南又有红纸1张,注有“此滘东北风,我兵进剿系在上风”字样。中环、陈头之东水道,标有船6只,其中拖船2只居中间,快船4只分布南北,东边水道标“此小河通大石、新造”,陈头东南河岸有炮台1座,注明“贼炮台”,此为“贼军”势力所在,旁边红纸注明:“贼船现在此湾泊,自石壁至中环,其势欲起锚大冲出口”。再往南为围涌口,其下标注“探确前日贼船并未入此涌,系入石壁至三山滘”,旁以红纸标“此涌东北风,我兵进剿系在下风”。东北角为大黄滘炮台、凤凰台,水面有船4只,标明红单船1只,贞吉船2只。(见附图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