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中法战争中的作为

作 者:

作者简介:
沈渭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200433

原文出处:
探索与争鸣

内容提要:

慈禧在中国近代史上虽以卖国主义的面目遭后人诟病,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她在中法战争中支持“黑旗军”援越抗法,并采取了调换中枢,以战促和等手段,终于使法国侵略者签订了鸦片战争以来损害最小的《中法天津条约》。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2 期

字号:

      慈禧在有清一代的作为,向来被后人斥责为卖国、顽固,其形象似乎早已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慈禧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并非一无是处,如她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就应给予客观的评价。

      暗助“黑旗军”援越抗法

      正当慈禧命清军入朝、平定“壬午兵变”、获执大院君李昰应之时,西南边疆因法国侵略越南而造成的边疆危机形势日益严重起来。大病初愈的慈禧不得不认真考虑对策。

      越南自宋代以来就是中国的藩属,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宗藩关系。自从18世纪后期起,一心想在东方扩张殖民地的法国,对越南就有侵略野心,妄图占领越南后把势力伸入中国的西南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国乘清政府内外交困之际,派遣远征军入侵越南南部,于1862年(清同治元年)迫使越南阮氏王朝签订了第一次《西贡条约》,割占了嘉定、边和、定祥三省及昆仑岛。1867年又占领永隆、河仙、昭笃三省。在越南南部建立了法属殖民地,并控制了湄公河三角洲。

      法国原想从湄公河上溯,侵入我国云南。但后来发现湄公河上游不能通航,便改变计划,准备出兵占领越南北部的北圻(法人称为东京),由红河进入云南。当时,正是慈禧第一次垂帘听政,集中全力“征剿”太平军和捻军之时,既无力顾及藩属国的安危,又缺乏足够的外事交涉经验和实力,对法越冲突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

      同治十二年正月(1873年2月),两宫太后撤帘还政,同治皇帝亲政。这年10月,法国驻西贡总督派海军上尉安邺统军北上进攻北圻,占领河内及附近四省。越南国王只得向驻屯于保胜(今老街)的刘永福黑旗军求助。

      刘永福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原名义,字渊亭,祖籍广西博白。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他自小贫穷,识字无多,爱好武术。20岁时,在太平天国战争影响下,参加广西天地会反清起义,后来投入起义军吴亚忠部。在和清军战斗中,刘永福认为敌我力量悬殊,不宜孤城困守,建议突围转移,保存有生力量。吴亚忠不听,他便借筹粮之机,率300余人脱离吴部,独立转战。同治六年(1867年)退至越南北部的中越边境,以保胜为中心实行武装割据。他采取屯垦练兵、保境安民之策,军队垦荒、自给自足;树七星黑旗,标榜忠义;重内部团结,关心官兵疾苦;平时精于训练,战时勇敢杀敌。黑旗军在艰苦环境下,被训练成一支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队伍,不少小股武装纷纷来归,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已经扩展到1000余人。越南阮氏王朝在“剿抚不能”的处境下,只得听之任之,眼睁睁地看着黑旗军势力坐大。好在黑旗军既不扰民,又不与当地政府纠葛,有时甚至还可利用来清除边境土匪、消除隐患,所以双方长期以来处于暗中默契、和平共处的状态下。

      刘永福在越南国王请求下,毅然应命,率军抗法。11月,军次河内,在距城二里的纸桥设伏,诱敌出击。法军中计追击,伏兵四起,死伤数十人,安邺被阵斩。法军群龙无首,大败而回,被迫退出河内和红河三角洲地区,龟缩海防一线。这次大捷,打乱了法军企图侵占北圻的计划,推迟了法国吞并越南、觊觎中国西南边疆长达10年之久。战后,刘永福被越南国王授三宣副提督,黑旗军也从此结束了落草为寇的尴尬地位。

      清政府对刘永福黑旗军一直采取敌视、镇压的态度,但因中越边境地形复杂,山高林密,不利于出境作战,所以始终未能得手。迨至纸桥大捷,黑旗军成为法国侵越的巨大障碍,对避免出现西南边疆危机起到重要缓冲作用时,精明的慈禧太后在第二次垂帘听政之后,开始改变策略,逐渐变敌视、镇压为默认保全,以达到“保藩固边”的目的。

      光绪七年十月十五日(1881年12月6日),大病初愈的慈禧代皇帝发布上谕称:法人谋占越南北境,并欲由红江通商云南,“计殊叵测,该国(指越南)积弱已久,若任其侵削,则滇、粤藩篱尽为他族逼处,后患不可胜言”。诏命李鸿章、左宗棠、张树声、刘坤一、刘长佑、杜瑞联等筹商妥办;同时命曾纪泽仍坚持前议,与法外部乘机辩论。 [1]这道上谕,改变了以往对法越争端置之不理的态度,确立了“保藩固边”的方针,采取备战和外交谈判相结合的两手策略。于是暗助黑旗军援越抗法,就成为“保藩固边”的题中之义。

      慈禧心中明白,黑旗军毕竟不是皇朝手中的队伍,不能公然依靠和明目张胆地使用、调遣。她只是为了固边保藩而利用它来牵制法军,所以只能暗中资助,不能公开进行。当广西巡抚庆裕于光绪七年十二月十三日(1882年2月1日)上奏,报告他已命提督黄桂兰以防匪为名,加派勇营驻扎越南边境,并且已经与刘永福有所接触,决定相互接应时,慈禧以上谕指出:刘永福未可深恃,且虑形迹太露转致枝节横生,尤当加意慎密。诏旨明显告诫庆裕,应着眼于一个“暗”字,不露形迹,避免节外生枝。

      应该说,慈禧这样的考虑并非无因。一方面刘永福黑旗军没有接受朝廷招抚,名义上仍是清军对手;另一方面,朝廷内外对法越争端助越抗法意见分歧,不少人认为中国不必过问。如署理粤海关监督裕宽,在光绪八年四月还上奏称:越南积弱已久,政令不修,人情懦怯,决不能再与法抵抗,法越交涉之事,中国不必与闻。因此,慈禧尽管有心利用黑旗军抗法,也只能在暗助上着手。

      方针既定,慈禧开始为“保藩固边”作一系列人事调动。光绪八年正月,她以漕运总督周恒祺病免为由,将广西巡抚庆裕调任漕督,任命倪文蔚为广西巡抚,徐延旭为广西布政使。四月,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丁忧,调两广总督张树声暂署直督,以陕甘总督曾国荃署理两广总督。同月,命广东水师提督吴全美统带广东兵轮,克期出洋,与滇、粤防军遥为声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