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国商民运动

作 者:

作者简介:
乔兆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上海 200020

原文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商民运动是随着国民党在改组之后开始重视民众运动而逐步开展的,作为国共合作的结晶,孙中山功不可没。随着1920年代民族主义的兴盛,“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的目标切合民间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因此得到广大民众的热情支助。五四运动后,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反帝爱国的民族运动兴起,以中小商人为主体的商民积极参加这场革命,为配合北伐战争,完成国民革命,作出重要的贡献。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7)03-0103-08

      商民协会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大革命时期出现的由商民组成的民众团体。商民运动是以商民协会为依托的商民参加国民革命的运动。1920年代的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全民运动,商民运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中小商人作为革命的依靠对象,将商民与工人、农民、学生和妇女完整地结合起来,组成中国近代史上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全民参加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一、19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盛

      “历史的发展,好象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有可能把他们从历来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似的”①。19、20世纪之交,中国人在列强的威胁下“睡狮猛醒”般地发出了怒吼。从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到一般民众的义和团运动,从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的各个革命阶级逐步行动起来,一种真正的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开始产生。

      民族主义一直是大规模社会运动的导火索和推动力量。1900年以后,民族主义成为中国诸多社会思潮中最重要最强劲的主流,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广泛的群众运动。1920年代,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民族主义的崛起成为一支与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分解趋势相对的向心力量”。

      中国革命的先觉者为“唤醒民众”,创造出一系列组织、技术和程序,以唤起人们的公民身份和民族认同。孙中山即将生命献给了唤醒民众的工作。逝世前,孙中山留下了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②

      孙中山历经艰辛,努力“唤醒”中国,他始终坚信:“中国不仅可以被唤醒,而且,当它最终觉醒过来的时候,它的咆哮将让敌人从心底感到害怕”。他指出中国早在成为近代民族国家之前,就有着潜在的“民族精神”。“从前失去民族精神,好比是睡着觉”。“现在要恢复民族精神,就要唤醒起来。醒了之后,才可以恢复民族主义”。中华民族在沉睡中,使整个国家变得软弱无力。因此,民族的复兴取决于民族主义的“再生”。“到民族主义恢复了之后,我们便可以进一步去研究怎么样才可以恢复我们民族的地位”③。

      在早期革命生涯中,孙中山策划过武装暴动。但他自己也承认,民国成立后,他已经厌倦了战斗和政治活动。到了1924年,他建议将以前对“枪炮”的强调转移到“唤起民心”上来。为此,他很欣赏大众宣传:

      就用枪炮和语言文字两种奋斗来讲,从前用枪炮来奋斗的时候最多,用枪炮的力量已经把满清政府铲除了,但是满清政府虽然是已经铲除了十三年,说到革命还没有彻底成功,没有得甚么结果,这是因为甚么缘故呢?简单的说,就是因为缺乏宣传奋斗的功夫。④

      孙中山说,一部惨痛的革命历史,证实了一句老话:“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在国民革命中,孙中山想要进攻的是中国人民的心灵,希望唤醒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帝国主义的罪恶。他建议通过宣传来感化民众。1923年11月25日,在介绍政治宣传的新计划时,孙中山反思了传教士得以成功地在信众中灌输其思想和信念的原因:宗教之所以能够感化人的道理,便是在他们有一种主义,令人信仰。普通人如果信仰了主义,便深入刻骨,便能够为主义去死⑤。

      孙中山向其追随者建议,只有全体党员都忠实地以他为榜样,国民革命才能达到必需的“感化”率:一个党员,努力为吾党主义宣传,能感化一千几百人。此一千几百人,亦努力为吾党主义宣传,再能感化数十万人或数百万人。如此推去,吾党主义自能普遍于全中国人民⑥。

      享有“世界公民”美誉的孙中山其实并非一个世界主义者。他把世界主义当作一个崇高而又遥远的政治理想,然而认为当务之急还是实行民族主义,因为如果没有各民族的独立与平等地位,世界主义便是卑劣的欺骗。其结论是:“我们要发达世界主义,先要民族主义巩固才行。如果民族主义不能巩固,世界主义也就不能发达”。孙中山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叫作民族主义,并且认为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1924年1月27日,孙中山开始在广州国立高等学堂演讲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的讲义中,孙中山总结说:“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诸君都是四万万人的一份子,都应该担负这个责任,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⑦。

      在1924年国民党改组以前,致力于中国革命多年的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很少重视和开展民众运动。在其从事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他依靠和发动的革命力量在海外是华侨和留学生,在国内先是会党,后是新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亡命海外,从护国到护法,他所运动的无一不是南北军阀,而“如一丘之貉”的南北军阀们无情地一再地破灭了他图谋利用军阀现成的武力实现自己共和国的梦想。在迹近绝望之时,苏联顾问为孙中山指明了一条新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