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2;K26 文献标只码:A 文章编号:1005-605×(2007)04-0045-08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额的国别或地区分布,一般用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各国或地区的贸易额在该国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①。一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动往往由国际、国内的诸多因素造成。由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反映了一国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因此分析贸易方向变动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阶段性外部环境,并加深我们对该国参与国际经济诸多问题的认识。近代的海关报告早已指出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着地理方向变动②。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采取国别分析模式,探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动方向(英国—日本—美国等),并指出这种贸易方向的变动主要与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与争夺有关③。这种研究模式以国家为分析单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限制人的眼力,不利于世界一体化趋势,因为“现在不管是作为手段,还是作为目的,国家自身能够表现、能够对应的问题范围,都越来越狭窄了。相反,地域和地域圈不论是作为政治的框架,还是作为经济的……框架所具有的机能,却越来越鲜明了”④。 因此本文提出另一种分析模式,即以地理区域模式来分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方向变动,用这种模式来分析其变动的原因(结合国际经济的演变历程,并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原理),发现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变动的趋势是中国与亚太地区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这也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甚至对当今中国对外贸易产生影响。 由于研究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统计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从1864年起按年发表的中国海关贸易统计报告册,因此本文的研究上限定在1864年,而下限则定在1937年,因为1937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抗战胜利后中国又陷入了内战,1937-1949年间中国国民经济并没有得到正常发展。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具有被动性,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确立了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制度框架。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殖民地形态逐渐形成,其基本结构是出口农业加工产品和原料、进口机制消费品⑤。即使到了民国时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是进口以直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产品原料及手工业制品、半制品为主这一反映殖民地性质贸易的基本格局仍然存在⑥。在这一基本结构下,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国自然是资本主义列强,而当时的列强主要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意大利等。 从地域分布上看,最主要的资本主义强国中,英国、德国和法国位于欧洲,美国地处北美,日本属于东亚,而俄国则地跨亚欧。然而,美国、日本与俄国又同属于太平洋国家。不过,鉴于俄国情况的特殊性,笔者还是主要以美国和日本作为亚太国家的代表。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在1864-1937年间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动。 表1 按地域划分的中国对外贸易中各国所占比重(%) 年份 进口 出口 英、法、德* 美、日** 俄香港*** 英、法、德* 美、日** 俄香港*** 1868 33.4 4.70.1 21.4 61.8 10.8 1.2 13.0 1888 24.0 7.10.4 55.1 18.1 13.6 7.9 36.3 1896 21.0 13.8 1.1 43.2 8.617.2 11.4 41.2 1906 23.4 24.7 0.1 33.8 18.7 25.0 7.9 35.0 1913 22.2 26.4 3.8 29.3 18.4 25.5 11.1 29.0 1919 11.0 52.5 2.1 22.6 14.5 46.9 3.4 20.8 1927 12.5 44.5 2.2 20.6 14.1 36.0 8.4 18.5 1931 15.6 42.2 1.7 15.3 13.4 40.6 6.0 16.3 1936 29.6 35.9 0.1 1.9 19.0 40.9 0.6 15.1 *1906年以前仅为英国的统计额。**1895年后包括台湾。***香港虽为英属殖民地,但从地域视角看,仍属于亚太。 资料来源:据郑友揆著《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第2章与第3章诸表格及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从表1可以看出,在早期的中外贸易中,英国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和日本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步提升。到1919年时,美日两国无论是在进口还是在出口贸易中,都大幅度超过了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此后直到1931年,美日两国的强势地位都没有改变。1936时,尽管英、法、德三国在进口贸易中与美日的差距不大,但在出口贸易中,美日两国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优势。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欧洲列强在对华贸易中的比重被美国和日本两个亚太列强所赶超,这意味着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向存在着一个向亚太地区转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