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 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6664(2008)06-0085-06 修回日期:2008-05-19 雪,代表着冬天,是冬的礼物,也是中国传统园林“因借四时”中常用的冬季的因借之物。 1 雪的比德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雪被“比德”为具有“洁白无瑕”、“温柔”、“宁静”等人化的性格,也因此成为借景常用的主题。 雪,有属于自己的充实及温柔,它干净得让人有停止呼吸的冲动,透着纯洁无瑕的灵韵。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吟咏她,或歌其宁静,或吟其高洁。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为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雪后的山川便仿佛成为缥缈清净的仙境,颇有“一雪幻成银世界,孤筇直到玉楼天”的诗境。 下雪之时的宁静,又能够体现道家所宣扬的“虚”、“静”、“明”的观点,“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正如“风云俱惨惨,原野共茫茫。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北周·庾信《郊行值雪》)诗中描写的下雪时的宁静,通过观赏雪景之静,可以使心境一起平静下来,从而得到“天乐”。 雪是大地的信使,向人们报告着祥瑞的丰年,雪有祈福的意境,在我国的北方,倘若哪一年无雪,或雪姗姗来迟,便是不祥之兆,人们盼雪便是盼丰年,“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便描写了诗人对雪的期盼之情。浙江温州北瓯江江心屿的雪来亭位于湖畔,为扇形平面,雪主祥瑞,在亭旁种植杨柳,春季柳絮宛如罗浮山前飘下白雪,通过植物配置来烘托诗意,点出了“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文天祥《北归宿中川寺》),通过对雪月的倾情寄托了诗人希望能够再度振兴宋朝的心境。 雪景之感动人心,引出以雪喻景或以景喻雪的两种造园手法。清代广州潘有为《南雪巢诗》注中写道:“粤本无雪,汉议郎杨孚移嵩山松柏遍植珠江南岸,始有雪巢其巅”[1],因此将宅园命名为南雪巢,表达对于雪的珍视之情。“南雪”也隐喻了友朋的聚会,象征了朋友的友谊。苏州怡园南雪亭便以南宋潘庭坚会友的典故来建,意在广交朋友,匾额写出建亭目的:“周草窗云,昔潘庭坚约社友,聚饮于南雪亭梅花下,传为美谈。今艮庐主人新辟怡园,建一亭于中,种梅多处,亦颜此二字,意盖续南宋之佳会。而泉石竹树之胜,恐前或未逮也”[2],颇有“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的杜甫诗意。通过亭南侧花窗可以看到另一侧的梅林,将梅花花开之时的胜景纳入眼帘(图1),游人在亭中以框景的方式欣赏到的梅花画幅,欲扬先抑,行至廊中看到的是一览无余的梅林景色,步移景异,景观变化丰富。
图1 怡园平面图——南雪亭[3]
图2 扬州吹台、白塔[4] 2 借雪入景,巧于因借 2.1登高眺望,远借雪景 雪后银装素裹的景象,令沉寂的冬日增添了许多妩媚的风情,因此,不论南北的风景园林造景中,都纷纷将登高眺望、远借雪景作为造景方法。而被眺望的雪景应位于不易被阳光照到的地方,或者是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而能保留积雪的地方。 最为称道的是承德避暑山庄的南山积雪亭,因借景山庄南面山体北坡经年不化的积雪,成为山庄的奇观。“山庄之南,复岭环拱,岭上积雪,经时不消。于北亭遥望,皓洁凝映,晴日朝鲜,琼瑶失素。峨眉明月,西昆阆风,差足比拟”(康熙《南山积雪》诗序),在白雪覆盖山庄内外诸峰山顶之时,登临此亭不仅观赏的是“经时不消”的南山积雪,积雪下焕发新意的苍松翠柏也激发了人们的怜爱之情,这“皑皑白雪”之景,将峨眉山、昆仑山景致比了下去。因此山顶观赏点的选择尤为重要,必须将亭正立面朝向积雪的北坡,以提示游人的赏景方向。 2.2雪覆植物,宛如琼玉 雪后植物被雪覆盖,宛如冰雕一般,多被文人所赞颂。“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将雪覆盖的植物枝条,比喻为琼枝。“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吴均《咏雪》),诗人看到满是白雪的枝条,才意识到自己把地上的雪花误认为是花絮。 被雪覆盖的落叶植物,如果枝条干皮色调较深,如暗褐色、黑色等,枝条的明暗尤为强烈,大大丰富了景观层次,增加了空间韵律感。如拙政园池边的落叶乔木,在雪的覆盖下,穿过别有洞天亭从东向西借景园外北寺塔的透景线看去具有非常优美的韵律。如果植物枝条具有一定的色彩偏向,如黄褐色、绿褐色等,也能在雪的映衬下使色彩更为纯净和明亮,如颐和园景明楼湖边已经枯萎的芦苇在雪的衬托下愈发金黄,增加了景明楼的景观层次。 常绿植物在大雪的覆盖下,愈发显得苍翠欲滴,蕴涵着傲霜斗雪的点点生机与活力,如雪景中杭州于谦祠前的常绿植物则透出了浓绿的沧桑。欣赏雪景的赏景点往往会选择在园林建筑中,以创造一个舒适的静赏空间,如苏州怡园的四时潇洒亭,便是以丛植象竹烘托四季皆有景可赏,从亭到象竹丛的视距为10m左右,恰属于近距离观赏的范围,尤其在雪后欣赏雪压翠竹,令人更加有感于这些植物受雪重压而“坚强不屈”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