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道贵生 无量度人

——《朝元仙仗图》主题新解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在读博士,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宋元明清绘画史,四川 成都 610041;袁姝丽,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四川 成都 610041

原文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朝元仙仗图》作为五代宋初道教人物画的代表,备受关注,但对于作者是否为武宗元,学界一直有不同意见,至于主题,也缺乏深入的探讨。笔者在充分吸取海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画面和相关文献提供的信息,提出对其作者的看法,并且尝试结合唐宋之际的道教典籍来重新解读《朝图》的主题。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8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5—0212—04

      海外私人收藏的道教人物画《朝元仙仗图》(以下简称《朝图》)[图一]一向被学界视为北宋画家武宗元留存下来的唯一作品[1],徐邦达甚至推测为武宗元绘玉清昭应宫时的“副本小样”[2],但有的美术史则比较谨慎,称传为武宗元所作[3]。至于主题,一般认为是描绘《朝图》局部“五方天帝朝元”的情景[1](P.68),其根据是来源于元代汤垕《古今画鉴》“尝见《朝元仙仗图》,作五方帝君”[4]语,而汤垕应是受卷后南宋张子□题跋称其为“吴道子《五帝朝元图》”①的影响。王逊不认为《朝图》的主神是“五方帝君”,而是以“四方天帝君为中心的行列”[5],近年来,旅美学者方元又提出“《朝图》的主题不是五帝朝元,而是表现了道观道境欢迎宾客”[6]的情形。那么,《朝图》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武宗元,其主题究竟是什么?由于相关文献和图像的缺失,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笔者不揣浅陋,愿结合所存不多的材料,对《朝图》的作者和主题作进一步的探索。

      

      图一 《朝图》局部

      首先,《朝图》名为“朝元仙仗”,但卷上并无作者名款,实是一卷无款画。其画名和作者都是根据赵孟頫卷后题跋:

      余尝见山谷跋武虞部《五如来像》云:“虞部笔力遒古,可追吴生,便觉石恪辈相去远甚,不足可观”。此图是虞部真迹,《宣和谱》中所载《朝元仙仗》是也。与余所见《五如来像》用笔正同,故不敢以为吴笔,然实数百年间宝绘也。虞部名宗元,字总之。大德甲辰八月望日,吴兴赵孟頫跋。②

      赵孟頫把《朝图》与黄庭坚跋武宗元《五如来像》比较,认为出自一人之手,故以武宗元为作者。至于画名,应是他见卷后钤有数方“宣和印玺”③,推测为宣和内府之物,而《宣和画谱》(即《宣和谱》)所著录武宗元15幅卷轴画中,唯有“朝元仙仗”与画面较为相符[7],故命名《朝元仙仗图》。

      赵孟頫定名《朝图》的逻辑起点是其卷后的“宣和印玺”,但对于这些“宣和印玺”,徐邦达早有怀疑,认为真伪难辨[2](P.174),近年来,牛克诚已证明为后人作伪[8],《朝图》并没进过宣和内府,后人为抬高画价,伪造“宣和印玺”钤于卷后,故《朝图》与《宣和画谱》所著录武宗元“朝元仙仗”没有关系,画名乃是赵孟頫误定,至于他对作者的判断,也没有确切证据,只是一种推测。但从画面榜题的避讳来看,《朝图》的确是五代宋初的作品,与武宗元的活动时间也能吻合[2](P.174),而且艺术水平较高,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完全有可能出自武宗元之手,但也不能排除其他人。所以,在没有更多证据之前,称“传为武宗元”较为稳妥。

      既然《朝图》的画名是被赵孟頫误定,那么,《朝图》的主题还是“朝元仙仗”吗?

      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旅美学者方元,他从队列中神仙手捧的器物入手,认为画面描绘的是道教斋醮的场面,欢迎修道成仙者前去朝元[6],颇具启发性。但由于方元没有意识到《朝图》画名是赵孟頫误定,不能摆脱“朝元”的束缚,且文中较多直觉性的猜测,缺少具有说服力的证据,难以令人信服。

      正如巫鸿所言:美术史研究的“目的是要提高到对整个文化的复原,如过去的文化背景和原境”[9]。《朝图》作为道观壁画的“副本小样”,应是当时道教教义的图像化,而道教绘画事涉神圣,绘者自当恭谨,不可随便草率,郭若虚对此有专门的描述:“且古人所制佛道功德,则必专心励志,曲尽其妙,或以希福田利益,是其尤为着意者。”[10]所以笔者认为,要解读《朝图》的主题,必须从当时的道教文献入手,深入理解其教理教义,而首先必须弄清图中的主神是“五方帝君”,还是“四方天帝君”。

      前面提到,“五方帝君”的说法应源于汤垕,而汤垕又是受到卷后题跋的影响。但《朝图》上却只有东华和南极两个天帝君,即便是加上已佚部分的西灵和北真,也只有四位,何来“五帝”?后人为了凑足“五帝”,就把卷中的扶桑大帝也列入其中[11]。其实从画面上可以明显看出,扶桑大帝和东华、南极天帝君在体形上相差甚远,并且头顶上没有象征高贵地位的光环④[图二],实不能相提并论。

      

      图二 《朝图》中的扶桑大帝

      另外,收入《道藏》的文献对东华、南极、西灵、北真多有提及,都是四位神仙并列⑤。明人张丑《清河书画舫》著录的李公麟《三清图》中也只有东华、南极、西灵、北真[12],并没有扶桑大帝,清人宫梦仁编撰的类书《读书纪数略》称东华、南极、西灵、北真为“四极”[13]。所以,因为武宗元临摹了吴道子画迹而画技大进,就误认为《朝图》是以吴道子在洛阳北邙山老君庙壁画《五圣千官图》为粉本,进而与吴道子笔下的五帝(五圣)⑥联系起来,并把扶桑大帝拿来充数,就进入了一个误区。王逊认为《朝图》与《五圣千官图》并没有必然联系,朝元的队列以“东华、南极、西灵、北真四方天帝君”为中心[5](P.35),可谓一语中的。

      检索道教文献,可以发现东华、南极、西灵、北真“四极”天帝君之说最早出现在《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中[14],此经作为古灵宝经之一,远在六朝时就流行于世,所以“四极”被确立为道教尊神的时间是比较早的,但他们被广泛提及,产生较大影响却是在唐代⑦,唐代道教美术中也的确有以“四极”为主的构图样式,《云笈七签》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