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1)生年考 郭忠恕,字恕先,又字国宝,洛阳(今属河南)人。 关于郭忠恕的生年,各书均未见明确记载,但据有关文献仍可加以考证。如《宋史新编》:《郭忠恕传注》和《丛书集成》初编本《佩觿》附《郭忠恕传》都说:“弱冠,汉湘阴公(刘赟)召之,忠恕拂衣遽去。”当与苏轼《郭忠恕画赞一首并叙》所说的:“汉湘阴公辟从事,与记室董裔争事,谢去”(《东坡七集》卷二十)是一回事。可以肯定,郭忠恕到徐州出任刘赟的从事在乾祐元年。古时男子二十而行冠礼,如以是年为二十岁,郭忠恕当生于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即公元929年。 下面还可与其他一些文献对证:北宋李廌《德隅斋画品》载郭忠恕在清泰元年(公元934年)画有粉本《水磨盘车图》。照此推算,他画《水磨盘车图》才六岁,似嫌年少了一点;还有郭忠恕《答英公(梦英)大师书》中“鹤发半生”的话,据考郭忠恕此信当作于宋建隆四年(即公元963年)之际。如他生于公元929年,则写信时为三十五岁上下。古人对“弱冠”一词的使用也不是顶明确的,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二十岁左右”的意思。如果把郭忠恕的生年从公元929年推前二年而到公元927年(天成二年),这样对照以上三条文献记载便都合于逻辑了。 因为其一,郭忠恕出仕为刘赟从事时二十二岁,同“弱冠”是符合的;其二,郭忠恕从小就是个“神童”,各书都载他在七岁就通九经,通过“童子举”的考试,那么在八岁那年画出《水磨盘车图》就不足为怪了。他八岁临摹前人的界画《水磨盘车图》,这是可以理解的。其三,如郭忠恕生于公元927年,他作《答英公大师书》时为三十七岁上下,也与“半生”一语相符。郭忠恕从小好学,加以屡受挫折,生活坎坷早生“鹤发”当属可能。 按此推算,郭忠恕于公元977年(宋太平兴国二年)去世,时年五十一岁。 (2)童年时期 郭忠恕天赋特高,苏轼《郭忠恕画赞一首并叙》说他“少善属文及史书、小学(文字学),通九经,七岁举童子。”(《东坡七集》卷二十)。《旧五代史》卷一百五《郭忠恕传》也说他“七岁童子及第,富有文学,尤工篆籀,常(尝)有人于龙门得鸟迹篆示之,忠恕一见辄诵,有如宿习”。郭忠恕七岁便能诵读九经,智慧确实异于常人。且篆籀和鸟迹篆等,一般市民接触的机会很少,郭忠恕既然从小就能认识且善于书写,由此推想他当出生在洛阳一个知识人家。《谈苑》曾有郭忠恕“侍读从祖宰天兴”的记载(见下“青壮年时期”)。 (3)青壮年时期 郭忠恕在青壮年时期,颇为自负,并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他参与了湘阴公刘赟的幕僚工作,在这次宫廷政治事件中,董裔被杀,郭忠恕逃走了。刘赟被杀和汉亡,对于郭忠恕的一生来说,是个大挫折,他在政治上的理想破灭了。 《宋史》卷四四二《郭忠恕传》说他在后周广顺中被召为宗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广顺只有三年,他任这些官职当在广顺二年至三年(公元952—953年)之际,年龄为二十六七岁。 在后周世宗柴荣统治时期内,据《宣和画谱》卷八说郭忠恕“以明经中科第,历官”。《宣和画谱》未载郭忠恕于柴世宗朝何年“以明经中科第”,但他既在周世宗刚即位的显德元年四月已出仕汝州某县县令,由此推知郭忠恕“明经中第”当在显德元年四月以前。《丛书集成》初编本《佩觿》附《郭忠恕传》在他历官宗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之后还说:“改周易博士。建隆初被酒与监察御史符昭文竞于朝堂。”可知他在后周末宋初担任的是《周易》博士。据此可知郭忠恕在入宋时,官阶品位已经相当高了。 郭忠恕在建隆初年不但以诗讽刺学官聂崇义,而且还与监察御史符昭文争于朝堂,甚至“御史弹奏,忠恕叱台吏,夺其奏,毁之”(《玉壶清话》)。他于是“坐贬乾州(今陕西乾县)司户参军(一作司户)”。同书还说郭忠恕到了乾州之后,并不“悔罪”,还殴打该州从事范涤,擅离贬所。因此又被配隶到灵武,“其后流落不复仕进,多游岐、雍、宋、洛间,纵酒跅弛①,逢人无贵贱辄呼猫。有佳山水,即淹留,浃旬不能去。”他就在这些地区过着流落生活。其时间大致在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到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前后十六年,郭忠恕的年龄为三十八岁到五十岁上下。这一时期郭忠恕经历了流放、游移不定以至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这种生活上的折磨,也使他从少就开始的恃才傲世、愤恶嫉俗、放旷不羁以至玩世不恭的性格,继续有所发展。 郭忠恕在《答英公大师书》中说:“忠恕自落朝班,累丞(通承)诏命,已得林泉之味,坚辞名利之场。鹤发半生,猨(猿)心久死。与师金兰敦义,香火修因,飞杯容许于醉狂,结社不嫌于心乱。”由此可见郭忠恕写此信时的心情,已经是绝意仕进,只想在山林与民间了其一生。从“飞杯容许于醉狂,结社不嫌于心乱”,也可以了解郭忠恕平时的为人、性格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郭忠恕于“建隆初”被贬到陕西乾县,继之以发配到灵武,第三次即他死的那年(公元977年)“决杖流配隶登州(今山东蓬莱)禁锢”。联系《答英公大师书》中的“紫寨云高,皇朝路远”“迁客”等语,可以肯定此信是在发配时所写。从陕西乾县到灵武很远,如果“建隆初”是元年(公元960年),则其发配到宁夏境内应该是建隆二年或三年了,据此推知郭忠恕离开灵武总要在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以后。因信中又有“鹤发半生,猨心久死”的话,推想是在他发配灵武期末所写,即建隆末乾德初(公元963年前后),是时郭忠恕年龄约在三十七岁上下。郭忠恕与僧梦英是知心的好友。梦英在《说文偏旁字源并自序》中认为自唐李阳冰之后,篆书之道中废,他与郭忠恕“于夏之日、冬之夜,未曾不挥毫染素,乃至千百幅,反正无下笔之所,方可舍诸。及手肘胼胝,了无倦色。”可见郭忠恕和梦英二人不顾夏日的酷热,冬夜的严寒,“共得阳冰笔法,同传史籀书,常痛屋壁遗文、汲塚旧简,年代浸远,谬误滋多。赖与吾师,同心正古”(郭忠恕《答英公大师书》)。既研究孔子屋壁所出的古文尚书,又探讨汲琢出土的战国竹简,这说明他们当时甚为勤奋,专心致志。郭忠恕约在乾德二年以后,离开宁夏回到长安,并活动在岐、雍一带。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僧梦英篆书《千字文》碑立于长安府学(现存西安碑林)。乾德四年四月,郭忠恕书写的《三体黄帝阴符经》被刻在唐《怀恽禅师碑》碑阴(原在长安府学,今存西安碑林)。此期正是郭忠恕在学术上最为活跃的时期,他的年龄当在三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