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学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谢晓娟,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沈阳 110036)

原文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本文从人学的角度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演变历程,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定位是不同的。随着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定位日益模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越来越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回顾和反思这样的历程对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08)08-0025-04

      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规范性和现实性问题。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人们倾向于把教育者当成是主体,把受教育者看成是客体。主客体关系的定位一方面规定了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限定了教育的过程和手段。这样一种定位使得传统的教育突出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主动与被动、矛盾与对立、教育与被教育、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违背了教育中“人”的目的性。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界限逐渐模糊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的主体性的提升,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原则的确立,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回归到本源。

      一、改革开放初期对人的关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前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被看成是阶级性和政治性最强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忌讳谈论有关人的问题,人性、人情、人的需要等都被看成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开始关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弊端是与实际生活脱节,与经济建设脱节,人们开始从人的角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开始谨慎地谈到了“人道主义”的问题。有学者明确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坚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问题,认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就是“要重视人、尊重人和关心人”,并指出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之间的差异。也有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坚持无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就要“首先研究人的需要,”研究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多层次以及不同特点,提出“研究人的发展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课题。”①这样的研究虽然为了避开嫌疑,先用了大量的篇幅分析无产阶级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本质区别,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虚伪性和反动性,但是,提出对人的重视、关心和尊重则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大突破。

      其次,人们开始注重从学理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最早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学”的思路没有太多的理论抽象和理论基础,但是却是一个较大的突破,从中引申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尊重人”,并提出了四个转变:“实现从斗争哲学到团结哲学的转变”、“从‘立竿见影’到循序渐进的转变”、“实现从简单类比到承认差别的转变”、“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对话的转变”②,以上观点虽然缺乏更深入的理论分析,但是“人学”的提出具有巨大的意义。以后,从人学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经历了很长的沉寂期。这期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的问题,从主体性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主动性的尊重,如何调动积极性和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③

      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人学研究的开始与对客体主动性、能动性的关注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人们开始关注人学的研究,通过理论的追溯和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证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主体客体的二分法。

      首先,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在1996年。有研究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道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异化等学说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④马克思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质,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⑤马克思承认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有研究者指出现代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在研究人的机体、心理、思维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性。有学者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和人学基础的探讨,试图从比较客观的视角看待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家的人学主题,认为从古典人伦主义时期,到中世纪权威主义时期,近现代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时期、现代人本主义时期对人性、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奠定了基础。⑥

      其次,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系统地反思几十年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弊端,“我们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阶级性、人的生物性被忽视了,对人的生物性的忽视明显地体现在建国以来所发动的对人道主义的一系列讨伐之中,人的需要与本能、欲望和冲动……被否定了。”⑦从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有机统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压抑原则和宣泄原则”。压抑原则指的是法律、道德和纪律的约束,宣泄原则指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宣泄自己的困惑与苦恼,但是宣泄要在社会允许和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并提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疏导与民主原则强调的是宣泄,管理强调的是压抑。

      第三,以人学的研究为基础,开始注重人的主体性。在教育的过程中,“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人的主体性一般表现为自觉地、积极地追求先进的思想观念、追求善的、美的价值目标,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行为选择。”⑧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者传导的新知识、新观念和科学理论,把它纳入自己的主体意识中,并创造性地、能动性地、自觉地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都取决于教育对象自身的主体性发挥的程度。”⑨在实践的层面上,党的文件中已经突出了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地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⑩,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这意味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灌输开始走向吸引和熏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