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活化理论探源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惜群,法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湘潭 411201)

原文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任何一种理论或学说不可能是天才思想家灵光一现的产物,而往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德育生活化理论亦如此。综观古今中外,关于德育生活化的思想与理论可谓源远流长。系统深入地探究其源头活水,对我们正确地解读德育生活化理论的深刻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从而不断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8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3-0025-03

      针对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使德育陷入高投入低实效的困境,近年来,不少德育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在深刻反思并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新理念和模式,德育生活化理论因此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所谓德育生活化,就是强调道德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积极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实生活资源,让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道德的内涵,培养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在此,笔者拟对德育生活化理论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究,以期我们正确地解读德育生活化理论的内涵和实质,不断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西方哲人生活教育理论之扬弃

      在西方教育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再到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其理论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生活教育思想,都对教育、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过诸多论述,德育生活化理论是对西方哲人生活教育理论的扬弃。

      (一)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

      作为古希腊哲学和伦理思想之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批判地继承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不仅将伦理学变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而且创造了比较完整的伦理学体系。其中,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活与德育的关系。首先,他认为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最终依据,即道德源于现实生活,是人的生活之需要。亚里士多德一方面继承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伦理思想,强调理智的重要性,认为思辨是最大的幸福,但他同时对“知识即美德”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苏格拉底把德性看做知识也是不正确的。”[1](P223)他认为善、各种德性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脱离现实生活而独立存在的抽象的善是没有的。他说:“伦理学和政治学,所探讨的就是实践和活动。”[2](P1)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实践出发来诠释什么是善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一。其次,强调生活实践是良好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将道德理解为知识和抽象的理念,从而强调纯粹理智的训练是人的德性养成的主渠道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良好德性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获得的。他指出,人的美德的养成,“正如其他技术一样,我们必须先进行实践活动,才能获得这些德性。……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3](P31)。再次,认为生活是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目的。在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目的上,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以及各种良好品德的习得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幸福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而“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2](P230)。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作为人生目的之生活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高尚的。

      (二)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至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以其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哲学观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德育理论体系,对西方德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爱弥儿》中,卢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其中,教育要回归儿童的“自然生活”就是其主要观点之一。卢梭认为,教育、道德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卢梭对经院教育的性质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指出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威下的教育,是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和摧残。他主张教育、道德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使儿童的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为此,卢梭强调,一要尊重儿童的自由,反对强制灌输的传统理论,鼓励儿童直接从生活、环境中学习,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产生道德情感,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叫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4](P19)二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遵循儿童自然成长、自然生活的秩序来进行教育,不要人为地逾越自然发展的秩序。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4](P88)卢梭曾告诫教育者:“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4](P39)卢梭所倡导的“自然生活”、“自然教育”的理念,在理论上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德育思想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但他以人道主义和博爱为中心来实施道德教育的观点,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既没有科学的依据,在现实的道德教育中也很难付诸实践。

      (三)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作为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的教育家,杜威继承并发展了卢梭教育、道德教育要关注儿童生活的自然教育思想,在进一步反思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关于教育的本原性命题,倡导教育应植根于生活,以生活为中心。首先,杜威认为,生活过程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作用。他说:生活是指一种机能,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其中既包括机体,也包括环境,就是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不仅社会生活本身的经久不衰需要教导和学习,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的作用。”[5](P7)其次,杜威认为,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在《我的教育信条》一文中,杜威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6](P4)很显然,在杜威看来,教育就是为现实的生活、当下的生活服务的,所以,“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7](P357)。再次,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杜威反对传统的向儿童灌输“关于道德的观念”的做法,提倡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