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与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朝武,淮阴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讲师,硕士。(淮安 223002)

原文出处: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后现代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从其产生至今,广为流传,虽由势盛逐渐走向势衰,但其影响几乎波及全球。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最为敏感的群体,自然对这股强劲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反响也较为强烈,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无视这股思潮在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震荡,必须深入了解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并客观分析、评价其双面效应,正确引导大学生。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8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311(2007)05-0042-06

      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后现代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从其产生至今,广为流传,虽由势盛逐渐走向势衰,但其影响几乎波及全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这种后现代思潮也传入了当代中国,并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的一个非常时髦的话题,以至于如果不懂一点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或不谈论一下后现代主义就好像不懂现代学术似的,也正是因此,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进行严肃而认真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最为敏感的群体,自然对这股强劲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响也较为强烈,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无视这股思潮在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震荡,必须深入了解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并客观分析、评价其双面效应,正确引导大学生,这也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

      一、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一)“放逐理想”导致了终极目的的消解和价值理想与生活世界的若即若离

      放逐理想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理想与乌托邦都是对未来的愿望,对未来的意识,现在不会实现,将来也不会实现,强调放逐理想。“放逐理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主要表现在:

      1.终极目的消解

      终极目的的解构是启蒙运动以来的一个世界性过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个本土化过程。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乌托邦理想既造成了大学生宗教式的狂热盲信,并由此而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但也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圣洁的人格。改革开放,西学东渐,在终极目的消解的世界历史景观中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处境是:“目的论被解构,无论神圣的基督教理想,还是世俗的自由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遭到大学生一代的忽视”。大学生投奔“组织”(为实现上述理想所建设的组织及其机关)为的是寻找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他们多半没有终极目的的理想,仅有一些具体的人生奋斗目标。

      2.价值理想与生活世界的若即若离

      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使各种后现代思潮与价值理念不断涌入,这不仅仅使大学生在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取舍时有了更多的参照,而且也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观念震荡和价值冲突,他们不同程度地感受着价值的疏离感和“无根”感。主义和理想虽然仍具有社会法权的主导价值,但现实生活世界已不再见乌托邦式的超越理想;原来无所不包的单位,其政治整合、社会教化、精神涵养等功能弱化甚至消解,而逐渐变成了仅有单一功能的组织;生活的逻辑和力量也变成了经验、实证、效率、利益和世俗价值。价值理想与大学生的生活逐渐失去有机联系,与新的生活世界若即若离。

      (二)对“多元化”、“差异性”的强调导致了价值观的分化和价值选择标准的多元化

      传统观点强调统一性,认为在繁杂的世界中有共同点,人类寻找文化的共同体是为了沟通的需要。后现代主义则认为,这种统一性会产生僵化,会导致文化霸权,因此主张寻找多元化。同时后现代主义还认为,不存在统一万物的第一原理,差异是现实的,统一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统一性的错误思维在于没认识到世界的多元性,而把世界看成是苍白、唯一的。世界的本体应是多元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取向和由于价值的多种标准造成的价值选择的迷茫是对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差异性”的折射。

      1.多元的话语空间使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分化趋势

      改革开放结束了以一种主义或话语作为社会唯一正统的伦理价值话语的时代。这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虽然仍是社会的主流话语,仍具有绝对价值的性质,但这一主导的意识形态已不再具有唯一性,已不是唯一的话语系统。它与由于国门开放后而涌入的各种后现代的主义、思潮、话语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话语空间,并且产生彼此对话的可能和竞争的局面,由此也使得选择包括非主流话语在内的任何一种价值观成为每个社会个体成员的合法自由。彼此对话且竞争的多元价值观空间为出生伊始就置身于其中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与追求提供了众多的方向。他们在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之间求共识,在依赖倾向和独立倾向之间求生存,在求是务实和享受生活之间求合理,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2.文化的多元化分裂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文化根基

      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道德、艺术、教育乃至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功利活动,都依赖于人们现实的价值选择。然而,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并存,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整个社会不再有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人们的政治、经济和道德行为也失去了唯一的解释标准。大学生赖以解释自己行为的文化根基发生了分裂,造成了价值选择的迷茫。如果说这种价值选择的迷茫在过去主要表现为选择机会的匮乏,那么在现在却是选择尺度的遗失。大学生尚处于社会化的关键阶段,选择尺度的遗失,使他们只能“跟着感觉走”。然而,当选择仅仅依赖于感觉时,在现实中往往会形成两种极端:要么是别无选择;要么是“什么都行”。两极相斥相通,将大学生置身于价值选择的“真空”状态。

      3.政治观的多元化使大学生的政治信念缺乏,政治观念模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