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德育提出的背景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尚明,李广东,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讲师。(广州 510641)

原文出处: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高校网络德育的提出在于,网络的社会本质是网络德育的社会基础,它决定了网络需要道德和网民需要德育,网络社会中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求革新传统德育而实施网络德育,网络社会中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需要网络道德来规范和矫正。网络德育的关键是人的问题。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07)05-0075-04

      客观现实要求大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网络发展的趋势和由此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高度重视和实施网络德育。网络德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开发、研究、利用网络,教育他们自觉履行网络规范;网络德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增强对网络毒素的抵抗能力,提高网络自律意识。可以说,只有实施网络德育,才能构建和谐网络,促进社会和谐。那么,高校为什么要提出网络德育?为什么实施网络德育如此迫切呢?本文试图对网络德育提出的背景进行分析。

      一、网络德育的社会基础:网络的社会本质

      网络的社会本质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网络不仅是人们互动交往、信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指网络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现代社会可称为网络社会。

      网络的社会本质是网络德育的社会基础,它决定了网络需要道德和网民需要德育。

      网络作为人们互动交往的高科技工具,不仅需要高情感和高思维,更需要高道德。网络社会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显然是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高科技的产生不是人们凭空想像的一种结果,而是人们“穷经皓首”、孜孜不倦、潜心钻研的结果。换言之,离开人的高情感和高思维,高科技的产生是难以想像的。但是,科技发展的无数事实说明,因高情感和高思维而产生的高科技并不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欢乐和幸福。恰恰相反,一个缺乏高道德的人,利用威力强大的高科技手段来作恶,比如传播病毒等,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

      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生活。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受到了各种网络不良因素的侵蚀——从聊天室里低级趣味的言语,到黑客的恶作剧甚至犯罪,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网络在信息社会里扮演核心的角色,现代社会可称为网络社会,如同现实社会需要道德一样,虚拟社会也离不开网络道德,网民需要德育。在这个价值多元、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时代,难免有人这样问:“道德有什么用?”“网络社会存在道德吗?”这样的问题乍看起来很难回答,其实,网络社会没有道德,行吗?人类社会没有道德,行吗?要想使互联网不至于变成“互骂网”、“互乱网”,要使网民成为高道德的网络人,显然是网络社会对全体网民的一个基本要求。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网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马克·斯劳卡说得好,“赛博空间的创建者的初衷是建立一个精神理想国,或者说建立一个人们以诚相待的试验性的世界。可是他们发现,自己眼前呈现的反而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抽象空间。因为人们可以自由地侮辱他人,而不用承担任何后果,不用感到任何羞耻,所以,游荡在赛博空间里的人们几乎带着某种激情为所欲为。‘怒火之战’(flame war)——污言秽语大杂烩——充斥着各个讨论区,‘网络礼仪’(netiquette)被束之高阁。”[1] 71所有这些都说明,如同现实社会需要道德一样,网络社会显然也离不开网络道德,网民离不开德育。

      网络的产生,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给德育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网络及网络社会对德育的影响。

      二、网络社会中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一种信息交流与交往的关系,从而构筑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性的相互关系群体。通过网络平台,个体与整个世界相连接的信息通道被打开,大学生通过网络踏上了世界之路。这场跨越时空的信息网络革命,引发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革。就德育而言,网络社会为德育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开辟一条新的德育途径,并对传统德育提出挑战。

      (一)德育面临的机遇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以及沟通的便捷性等对德育活动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德育观念、德育手段和德育资源三方面带来了难得的契机。[2]

      第一,网络使德育观念发生了变革。首先,德育传授观念变革,由单向灌输式向对话交流互动式转变。传统德育工作一般是采用一种单向灌输方式,很少进行对话交流,而网络主体的平等性和交往的互动性,使德育工作者与德育主体进行双向对话交流,即时互动,有利于双向了解。其次,德育学习观念变革,由“学会”转为“会学”,由抽象的概念化学习转为具体的情境性学习。大学生在网络中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学会选择。情境学习利用网络虚拟性来创设各种道德情境,再现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或社会难题,在这种情境中获得深刻的体会和认知。再次,传播德育的观念发生变革。德育是一种系统工程,是德育文化与环境的融合,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网络使德育变一次性学校教育观为社会化的终身教育观。网络可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合力,真正使德育社会化。最后,网络有利于德育对象的观念变革,形成多元化观念、全球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民主观念及权利意识和道德自主意识等等。

      第二,网络使德育手段发生了变革。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3] 83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德育内容之一,网络使德育手段现代化表现在:首先,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动听的声音、活泼的立体动画及仿真画面,可使大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其德育知识的感知、德育情感的体验等都是传统的德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使大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主体。其次,网络传输的快捷性和交往的隐匿性,有助于德育双方的沟通,有助于迅速、准确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情绪及其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加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在这里网络成了一种德育媒介,成了沟通大学生、教师和社会的桥梁。最后,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向大学生提供信息,并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信息,还可以使德育方法现代化,如网上宣传、网上讲座、网上论坛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