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发展绿色物流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蒋国平,教授,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尤大鹏,博士,就职于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天津 300461)

原文出处:
生态经济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由于物流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我国发展绿色物流势在必行。文章总结了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绿色物流发展与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并指出对我们的借鉴意义:加强政府宏观规划,推进绿色物流立法;提高绿色物流标准,制订应急方案;调整产业结构,支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应用绿色物流技术与设备,培养专业人才;提倡公众参与,构建社会监督体系等。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世界范围来看,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为此,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从环境的角度对传统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即绿色物流。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物流业的发展起步较早,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较高。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多年前就开始了对绿色物流的探索和实践,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物流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物流活动包括输送、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等,这些活动都可能因存在非环保因素而对环境造成污染。运输车辆的燃油消耗和燃油污染是物流作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如北京市每年大气污染中39.1%的一氧化碳、74.8%的碳氢化合物和46.2%的氮氧化合物都来源于运输工具的尾气[1]。装卸活动贯穿物流的始终,但因操作不当易发生货损,造成资源浪费和废弃,而一些有害废弃物又造成水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另外,输送的商品也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如石油在海运过程中发生泄漏而造成大片海域污染。统计数字显示,1973-2003年,我国沿海共发生船舶溢油事故2 353次,平均3.5天发生一起,溢油量在50吨以上的重大溢油事故发生62起,总溢油量达34 189吨,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物流,降低物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发达国家发展绿色物流的成功经验

      2.1

       政府统筹规划

      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绿色物流活动早已引起政府的重视。这种重视充分地体现在有关的物流规划之中。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物流业的国家之一,政府对绿色物流极为关注,在其目标期2025年的《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 “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的,性质是环境友善的”。

      日本政府在1997年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阐述的目标之一是发展物流要“因应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交通安全等问题”。1989年又提出了10年内三项绿色物流推进目标,即含氮化合物排出标准降低3成到6成,颗粒物排出降低6成以上,汽油中的硫成分降低10%。2001年出台的《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重点就是要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加强地球环境保护,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实现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物流体系。

      欧洲各国的物流管理体制基本采取政府监督控制、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运作模式。欧盟组织为了提高欧洲各国之间频繁的物流活动的效率,也采取了一系列协调政策与措施,大力促进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共享化和通用化,以节约资源。例如,全欧铁路系统及欧盟委员会于本世纪初提出:在未来20年内,努力建立欧洲统一的铁路体系,实现欧洲铁路信号等铁路运输关键系统的作用。另外,为了优化整个欧盟地区的物流资源,使之实现资源共享,欧洲还建立了欧洲空运集团,并在2002年建立了空运联合协调中心,规划并协调空中运输、处理紧急事件等。

      2.2 构建绿色物流体系

      发达国家在政府的推动下,构建了绿色物流体系,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运行模式。

      2.2.1 企业层面

      绿色物流在西方知名企业中得到重视,如1998年通用电器(GM)邀请8个供应商组成了一个供应商环境咨询小组,以提高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原材料选择、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环境效率。1999年,Saturn公司及其供应商与Tennessee大学的清洁产品和清洁技术中心以及美国环保局(EPA)组成了环保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旨在减少Saturn汽车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2]。欧洲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通过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欧洲货代组织(FFE)也很重视绿色物流的推进和发展,对运输、装卸、存储等物流活动制定出相应的环保标准,鼓励企业施行绿色物流。

      2.2.2 区域层面

      工业生态园区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机理,使区内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国际上最成功的生态工业园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企业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至1998年,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总共投入了7 5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企业间能量和物料交换设施的建设,但他们由此节省了1.6亿美元,这些资金本该用于能量、原材料的购买和废物的处理。从环境的角度,园区每年节省了4.5万吨原油、1.5万吨煤、60万m3水,还降低了17.5万吨二氧化碳和10.2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量[3]。

      2.2.3 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实践的典型代表是德国DSD双元系统模式。DSD是一个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于1990年9月由德国95家包装公司和工厂企业及零售贸易商共同建立。DSD系统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如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政府曾规定其回收利用率为72%,1997年已达到86%;废弃物作为再生材料利用,1994年为52万吨,1997年达到359万吨;包装垃圾已从过去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500万吨[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