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首先从制造业突破

作 者:

作者简介:
丁俊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 100045)

原文出处:
中国流通经济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现代物流业对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现代物流与宏观经济、企业发展及人民生活具有密切关系。文章指出,2007年中国物流业在油价上涨等不利因素冲击下实现了平稳增长;经过几年的发展、调整和重组,物流企业与物流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物流业发展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但我国物流业发展也存在诸多困难,如成本约束普遍加大、物流基础服务项目特别是公路运输环节竞争过度、物流供需双方有效需求不足等。为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必须加速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进程,把企业非核心业务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特别是把第二产业的物流服务业外包,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认识供应链、走进供应链、构造供应链、优化供应链,供应链里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要结成战略联盟,实现共赢;必须发展高端物流服务,从制造业寻找突破口,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从而降低我国制造业过高的物流成本,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08)05-0007-05

      现在,许多企业关心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力度,特别是“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防过热、防通胀、重民生”,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十分关心2008年春天我国南方大面积冰雪灾害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关心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波动。我国企业家正在成熟,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过于浮躁走向冷静思考。中国人对“落后就要挨打”刻骨铭心,但对“崛起必遭遏制”缺乏思想准备;对“发展是硬道理”认识深刻,但对“高速发展会带来新的不安全”思想准备不足。胡锦涛同志告诫全党、全国人民:“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高度重视并及时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2007年10月23日,我在接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负责人、《经济界》杂志社社长李兰采访时谈到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谈到现代物流与宏观经济、企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关联,谈到未来企业家面临的四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难以预测的国内外市场。全球经济的发展之路是不平坦的,不可预测因素太多,市场瞬息万变,我国企业家不仅要面对国外市场的变化,更要应对国内市场的变化。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曾提到,企业家面对两大挑战,一是不可预测的市场变化,二是难以优化的供应链。第二个挑战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旧模式不惜一切代价确保GDP高增长,牺牲了环境,浪费了大量资源,扩大了城乡差距,导致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要素价格偏低。现在要从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好”字当头,“好”字优先,企业家已经习惯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第三个挑战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经济目标,即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振兴中华,匹夫有责,企业家要承担一种新的社会责任。第四个挑战是企业运作模式的改变。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和电子商务时代,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流通、全球消费的进程,企业家如果仍然继续坚持“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一定要提倡创新,包括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只有创新才有生存力、发展力与竞争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时代的必然,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2007年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三大特点与三大难点

      1978年我们从日本引进了“物流”这一概念,到2008年正好是30年,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近10年的事情。2007年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三大特点和三大难点。

      1.2007年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三大特点

      (1)在油价上涨等不利因素冲击下实现了平稳增长(见表1)。这里要关注三个问题:

      

      一是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我们设想“十一五”期间能下降两个百分点,现在看来难度很大,从2001年的18.8%到2007年的18.4%,6年才下降了0.4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物流业的粗放格局仍然没有改变,还没有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这一比率已在18%附近徘徊了7年之久,第三方物流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是虽然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并不理想,但物流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与第三产业中的重要性却越来越明显,说明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物流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三是社会物流总额增长26.2%,说明我国的确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国内大宗商品流量也极大(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都居世界第一)。美国全球财经研究所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内地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已达12.1%。

      (2)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调整、重组,物流企业与物流市场的集中度有所提高。这可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一是2007年物流企业50强排序的门槛有所提高。2006年第50名主营业务收入为3.5亿元,2007年为6.2亿元。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35家,超过30亿元的有18家,超过40亿元的有11家,超过50亿元的有8家,超过100亿元的有3家。二是工业企业、流通企业、物流企业加快供应链整合。如上汽集团与安吉天地汽车物流公司、联想集团与中铁快运公司、中石化集团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鞍钢集团与中远集团、北汽福田汽车公司与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松下电器公司与格力物流公司、天津轧钢厂与天津物产金属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舟山船厂与浙江物产集团等。这种以供应链为纽带建立的战略联盟将加速发展。三是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规划与启动推动了物流产业的积聚与服务功能的提升。四是230家物流A级企业的评审与35家物流企业信用等级评审对规范物流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五是国有、民营、外资物流企业通过整合、并购,扩展物流网络,增加市场份额,提升服务功能,已有上百家物流企业在全国确立了一定的知名度。

      (3)物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各地、各级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物流企业税制改革与配送车辆进城有了一定突破。物流人才短缺状况得到了一定缓解。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有了一定程度提升。2007年物流相关固定资产投资达9430亿元,同比增长18.8%,运力紧张局面有所缓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铁道部、交通部、海关总署、商务部、财政部等部委都相继出台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新政策,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上海召开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财政部印发《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铁道部实现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使客货运输能力分别增长18%和12%,商务部推进“万村千乡”工程与“双百市场”工程,交通部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企业拓展物流业务,海关总署运作的保税港区已扩大到7个(上海、天津、大连、海南洋浦、深圳盐田、宁波—舟山、厦门)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