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成化供应链 供应链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集成的过程。史蒂文和葛兰姆等把该集成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功能集成阶段、内部集成阶段和外部集成阶段。集成供应链是供应链发展到第四个阶段的产物。 大多数研究供应链的学者对于集成供应链的理解主要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展开的,比如张新安、田澎、姜方桃等人认为所谓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和观念,通过信息技术把所有供应链成员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进行整合,并看作一个整体的功能过程而开发的供应链管理功能。 不可否认,信息技术是集成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除了信息技术以外物流与决策也是集成供应链区别供应链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供应链在三个方面的进化形成了集成供应链,一是供应链中信息流的高度集成,形成了集成供应链的信息平台;二是供应链物流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三是创造并发展了供应链中的群决策理论,群决策理论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种管理的集成方式。这三个方面的进化并不彼此独立,而是相辅相成。正是它们之间的非线性叠加,导致了新功能的涌现,也就是集成化供应链的出现。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从信息流、物流和管理的集成过程,来考察集成化供应链的演化过程。 二、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根据协同学创始人哈肯的定义是: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我们便说该体系是自组织的。这里的“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体系的,而外界是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体系的[1]。 自组织系统所刻画的系统演化是开放的、远离平衡的。在外部物质、能量、信息的非特定输入、输出的条件下,系统以其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同和竞争为动力,同时受到内外部随机涨落的作用,产生出集体运动的协调效应,支配整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 涨落是使系统由原来的平衡态演化到耗散结构的最初驱动力,没有涨落,系统不会自行脱离原来的不稳定态而实现新的有序耗散结构。它既是对处在平衡态上系统的破坏,又是维持系统在稳定平衡态上的动力。 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原因,供应链的状态均可能发生起伏涨落,从而破坏其稳定性,使某些子系统动作或行为失调,如信息在供应链上出现失真产生牛鞭效应现象等。但是我们也要承认,正是各种涨落的存在,才迫使各企业不断学习,有预见地调节自己的微观细态,使之适应变化的环境,同时,强化供应链竞争优势。普里高津用一个图来描述系统的功能、结构和涨落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自组织转化图 在近平衡区,涨落使系统离开定态,但是在这个区域,系统具有抗干扰的能力,涨落造成的偏离会自行衰减趋于消失。系统经过一个微扰过程后又回到稳定状态。当环境变化较小时,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衰减,以保持系统既有有序结构的稳定性,或在保持既有有序结构的稳定性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得到优化。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系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定态,某种随机的小涨落可能通过相关效应迅速放大,形成宏观整体上的巨涨落,使系统由不稳定的定态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2]。当环境变化较大时,主要采用正反馈机制,将某种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从而实现不同宏观稳定态之间的转换,使系统适应或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较大变化。 三、集成化供应链的自组织演化 自组织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演化、选择而形成的非常优化的进化方式,它是在自然界各子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能量和物质,且利用率非常高的循环方法和途径。供应链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其演化过程也受到自组织原理的支配[2]。 集成化供应链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涨落不断被触发,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系统的状态也逐步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系统的有序性不断提高。这个过程循环往复,直到出现了今天的集成化供应链。根据自组织原理,集成化供应链的产生只是从无序发展到自组织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自组织的进程并不会就此停止。如动态供应链联盟就是供应链功能和结构上的一种新的进化。
四、基于个体的集成化供应链企业动态合作框架 (一)个体 个体(Agent)最初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使用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随着复杂性研究的逐渐深入,它的应用已经成为探索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在以多个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为基础的模拟往往和自组织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多个体系统的角度讲,自组织理论所关注的是这样一个事实:系统中独立自主的个体发生局域相互作用能产生全局性宏观行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