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历来有中国粮仓之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充分利用其基础和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和功能提升、完善,建设东北主产区与南方主销区及国际市场的粮食流通高速通道,对东北经济区乃至全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冲击主要反映在大的粮食主产区,而东北经济区又首当其冲。当前,东北粮食主产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成本高、流通费用大、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问题可以通过集约化经营和降低生产资料价格来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可以通过改良品种实行科学种植来解决,而流通费用大的问题只有靠高起点建立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特别是高效的空间节点布局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1 粮食生产概况 正常年景,东北经济区常年总产量为8000万t,其中,辽宁省1500万t,吉林省2200万t,黑龙江省3400万t,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900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6左右。商品量4300万t,是全国商品量的40%。粮食外销量2200万t,其中,销往东南沿海八省市1540万t。从1998年开始粮食出口量大幅增加,共计出口4269万t,2002年出口1330万t,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出口粮食主要是玉米、大豆、大米,主要出口韩国、日本、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通过整理2001~2004年间的地方调研资料可以发现,东北经济区特别是黑、吉、辽三省的许多商品粮基地县(市)在全国的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有38个县(市)的粮食产量基本处于全国前100名,全国年均粮食产量100万t以上的产粮大县(市)有近3/4分布在东北经济区。 2 空间节点体系的构建 2.1 物流节点的相关概念与相互关系 物流节点是指物流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对周围联系的密切程度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点。按照各个节点的规模大小、辐射能力的强弱及其功能的复杂程度,可以将不同的节点划分出物流集聚区、物流基地、综合物流中心、综合物流配送节点、专业物流节点几类。其中,物流基地往往是物流流程的关键环节,因其具有交通便利、信息畅通、辐射半径较大、工农商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等综合优势,而能够完成任何类别的复杂的物流综合服务。在实践中,许多物流企业在选择区域分销中心时也是立足于物流基地,在区域内布网,以实现最低的物流成本。例如,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而它们又往往是大经济区的经济、行政中心。 综合物流中心一方面是物流基地与综合物流配送节点间的必要缓冲,可以减少由于距离物流基地点过长,而引起的物流反应速度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综合物流中心本身的经济水平可以带动一定范围内的物流活动,完成有限类别的、有限业务的物流综合服务。例如,锦州、通辽、齐齐哈尔等地级市或者县级市驻地。综合物流中心按照服务半径和规模可以分为以下3个级别。(1)一级综合物流中心:受物流基地直接辐射;要求与物流基地有高速公路相联系;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比较完善,至少建立一个综合或者专业物流园区;承担一种或者几种货物物流的全面服务。(2)二级综合物流中心:受物流基地或者一级综合物流中心直接辐射;要求与物流基地或者一级综合物流中心有高速或者国道公路相联系;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比较完善,能够承担一种或者几种货物物流的基本服务,成为一种或者几种货物的专业物流中心。(3)三级综合物流中心:受物流基地或者一级综合物流中心、二级综合物流中心直接辐射;要求与物流基地或者一级综合物流中心、二级综合物流中心有高速或者国道公路相联系;具有一定的物流基础设施,能够承担一种或者几种货物物流的某些服务,成为一种货物的专业物流中心。 专业物流节点是完成某种专门商品物流过程的空间节点。专业物流节点体系与综合物流节点体系有一定的重叠,共用相同的物流资源,规定了物流节点的分工,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物流的综合效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综合成本,减少物流的投资。 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系统的空间节点布局应建立在整个东北经济区的综合物流节点布局基础之上,这是基于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即综合物流节点体系的建立,为专业物流的运作提供了“舞台”(图1)。
图1 综合物流节点体系与专业物流节点体系的相关关系 Fig.1 Correl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logistics node system and the specialized logistics node systems 2.2 综合物流节点体系的构建 综合物流节点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过程,这里主要是遵循现代区域物流规划的基本原则[2],并使用GIS辅助的多指标综合评判法[3],借助PC机来完成(具体模型从略)。主要步骤包括选取综合评价因素(重点考虑城区的规模、经济实力、交通区位、现状物流量等基本因素);拟定各因素权重;因素原始值标准化;空间分析技术模拟;反馈建议;征询、论证、调整结果等。整个过程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最终规划确定的节点情况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