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图书出版发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集团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趋势的形成,发行业内部的资源与业务整合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近年来现代书业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发展迅速,企业希望通过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尽管目前有的书业物流已经拥有先进的物流生产线、仓储基础设施和辅助生产设备,但是物流中心的实际运作效果与初始的物流解决方案设计期望值却相背离,甚至在某些物流节点上,强大的电脑系统和先进的物流设备也不过是替代了部分手工操作,在总体物流成本大幅上升的同时,物流效率、质量并没有同步增长,甚至反而不如原有水平。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书业物流必须导入流程管理。 一、书业物流的发展状况及其表现 任何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国书业物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计划经济阶段,由于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程度和人口总数,出版物品种和总量较少,出版物的发行由新华书店独家承担,物流主要体现为小规模的仓储和运输,而其中仓储部分主要由新华书店自行解决,运输主要依靠向国营或集体运输部门提交运输计划,由运输部门负责安排运输。这一阶段教材与一般图书作为物流主体,其物流管理流程是相同的,尽管当时图书采购部门与物流部门是分离的,但在计划调度、仓储运输等环节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二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后,图书供应商和发行渠道迅猛增加,品种增多。特别是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后,在各个大型图书供应商和发行部门在业务总量迅猛发展并出现多元化的前提下,为了适应市场快速、多变、灵活发展的需要而导致业务机构的分设和分化。在这些分立的部门中商流和物流往往是合一的。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教辅读物的出版无论在品种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高峰,书业物流量猛增。这一阶段图书物流的最大特点在于,以具有明显季节性和计划性的教材储运为代表的计划物流,越来越难于兼顾和包容,以一般图书为代表的非计划的,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多批次、多品种、多种运输方式、多经济成分的现货批销物流。因此这一阶段的物流特点为政策计划性教材物流和适应市场快速发展、基本为现货批销的一般图书物流并存,而在一般图书发行中又往往是采购与物流合一。 三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随着图书市场的有序化,集团经营集约化,开始有计划和目标明确地对各系统内的业务秩序、业务机构和各种小物流进行必要的整合,因而迎来了以建设现代物流中心为标志的现代物流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物流建设突出的特点在于:第一,一般是以教材物流的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和人员队伍为基础,对其他的一般图书、音像读物物流进行整合,形成目前的大物流。第二,突出体现了采购与物流相分离。这是专业分工和发展的必然结局。 二、目前书业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两张皮” 正是由于有了以上的物流管理演变过程,因此,使得目前的书业物流形成“两张皮”,即作业指挥系统和物流执行系统不协调,是造成物流设备效率低下,有的设备甚至闲置的主要原因。 目前的书业物流中心主要存在着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教材教辅物流由于其在产品结构中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明确的计划周期性,也由于其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业务流程和物流模式。因此,成立物流中心后,对这一部分物流的管理基本保持不变。而现货批销部分的物流,由于其批量、品种、购销形式的多样、退货处理的难度等问题,仅仅依靠计划调度和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已经很难适应需要,只能通过引进先进的物流生产设施和辅助生产设备来缓解物流矛盾。因此,在同一物流中心,并存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物流管理模式,其业务流程不同,不同的生产线科技含量也不同,管理方式也不同。但是,由于如前所述,目前物流中心的建设大多是在原有教材计划物流的基础上进行一般图书物流的整合。因此,尽管组织机构、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作为现代化物流中心,往往是以一般图书的先进生产线为标志,但是大部分物流中心在具体管理上,仍然是不自觉地沿用、套用教材物流的管理模式,使得一般图书物流的流程管理,依附或者迁就于教材物流流程管理。其结果,主要是为了解决多批次、多品种、高退货率、多供应商、市场即时供应等为特征的一般图书物流困境而引进的现代化物流生产线,反而未能很好地解决这种困境,设备的先进性由于沿用了教材物流流程的管理模式,使得先进性难于发挥。而对于少批次、少品种、计划周期相对较长等为特征,并且几十年来已经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流程管理的教材物流管理,尽管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借助先进的物流设备,但是物流管理效益的提升空间有限,这就是造成物流设施大投入后反而令人觉得效果不十分明显的原因之一。由于形成了现代书业物流的“两张皮”,形成了两种形式和内在要求不同的两种物流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冲撞。因此,如果没有处理好两种物流流程管理的关系,就很容易造成两种类型物流发展水平都受到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