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供需状况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3PL)是物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提供者分为拥有资产和不拥有资产两类(Sheffi,1990),[1] 非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是以信息处理和管理咨询为核心,提供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也就是所谓的第四方物流(4PL)企业。 近年我国物流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随着物流理念的深入,物流需求企业对物流业务外包开始重视,这对第三方物流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与市场机遇。据摩根士丹利估计:从2002年~2010年,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年均增长率都将保持在20%的水平上。 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报告,目前大约53%的生产和商业企业需要物流系统再设计服务。但是由于大多数物流企业还不能满足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总代理的需求,物流需求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企业一般都会在两家以上,暂时不会采取总代理模式。缺乏一体化管理是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制造业供应线很长,常常要覆盖全国各地。而物流配送市场缺乏集成管理和一体化经营机制,常常为了运价与上下游公司讨价还价在本来并不复杂的问题上付出很高的交易费用,造成多种运输模式物流速度不能令人满意。 物流市场环境,法律与市场秩序,行业协会等因素直接影响3PL的需求量。企业可能宁愿发展自营物流,以降低风险。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份额在整个物流中的比重约为18%,而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日本为80%,美国57%。[2] 总的来说,第三方物流供应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交易费用高,因而制约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国际竞争挑战 加入WTO,我国承诺所有的物流服务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不限制国外物流服务供应商进入目前的市场。同时在辅助分销的服务方面也做出了类似承诺,具体包括租赁、速递、货物储运、货仓、技术检测和分析、包装服务等方面,这些方面的限制将在以后逐步取消,国外物流服务供应商可以在我国建立百分之百的分支机构或经营机构。 从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我国的现代物流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导入期,且面临开放物流业市场后世界级物流企业的竞争;虽然本地企业占有地域优势,但不能持久。从根本上说,需要结合物流产业的实际,选择适宜的产业政策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分析 (一)竞争类型分析 从我国物流市场状况分析,3PL竞争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首先是3PL行业内本地企业之间的竞争,本地企业熟悉本地区物流市场和环境,彼此之间信息比较对称,因此竞争必然激烈。其次是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包括国际企业的竞争;物流企业提供跨地区,乃至跨国的服务,必然加剧各地物流企业间的竞争。据中国仓储协会对1800家生产、商业及物流企业的调查,58%的企业在全国范围销售,42%的生产企业在全球范围销售;生产企业的产品中56%销售范围覆盖全国区域,36%的产品面向全球市场。大部分企业的销售需要全国范围的物流网络支持,对跨地区作业能力强的物流执行机构的需求正在逐步提高。最后是3PL整体与自营物流的竞争,涉及市场规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直接决定着市场容量的大小。调查表明,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准确,服务残缺,运作成本高是物流企业首要问题,这也是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和自营物流不满意的首要因素。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提供比生产企业自营物流更令人满意的服务,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市场结构 分析物流市场结构,必须考虑到物流业务的类型和形式。传统的物流服务主要包括运输、仓储、市内配送和简单的加工包装等单一服务,属于低端市场。而现代物流服务不仅提供多种高质量的传统服务,还能够提供物流规划与设计等高端服务,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供应链设计和管理能力。因此分析物流市场结构时,应该考虑各细分市场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1.低端市场竞争过度。我国物流低端市场,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企业数量庞大,物流服务主要依赖实物资产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竞争度很高。虽然一些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扩充自身的实力,挤垮竞争对手,或为了快速进入某一专业的物流领域,纷纷采取了兼并策略,从而提高了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集中度。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格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2006)》中指出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物流企业“小、散、差”问题还比较突出。小企业数量很大,集中度低,竞争必然激烈。 2.高端市场,竞争不足。《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2006)》指出: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与专业化的物流供给不够,是制约中国物流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2005年中国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物流服务供给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高端需求、即时需求、特色需求、“一体化”需求满足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