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现代公司的理财观念和方法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理财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对理财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数企业对此重视不够,人们对公司理财的理解存在诸多误区。 问题一:发行股票是最好的筹资渠道吗?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获得了较快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此渠道为企业筹资,并想以此改变企业资金主要依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现状。由于证券市场特有的直接融资功能,使一些企业片面地认为发行股票是最好的筹资渠道,可以筹集永久性资本供企业长期使用,甚至把它看作是无代价的,所以有更多的企业急于搭上这趟列车。多渠道融资本身没有错,但不要将股票筹资当作是最好的渠道。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权益性资本的成本其实是远远高于债权性资本的,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只有同时具有一定比例的权益性资本和债权性资本,才可能使企业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最低,从而形成最佳的资本结构。换一个角度来说,由于债权性资本有抵税的功能,企业有可能更好的利用财务杠杆。 问题二:举债经营真的有利无弊吗?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举债经营确实具有财务杠杆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许多企业虽然不刻意追求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但也对高负债率熟视无睹,似乎认为负债越多,财务的杠杆效应越大。殊不知举债的财务杠杆作用必须要在总资产报酬率大于债务成本率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目前,很多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是远远低于债务利率的,换句话说,其通过举债获得的资金所创造的利润连债务成本也负担不了。这就违背了负债经营的初衷。杠杆作用还要求在权益性资本与债权性资本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这不仅要考虑利率水平,而且要考虑权益性资本的期望报酬率,因此举债经营必须慎重。 问题三:资本扩张总是好事吗?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似乎什么事都是越大越好,故而不顾一切的追求资本的扩张。诚然,资本的本质属性是追求价值增值,规模经营是实现最大限度的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企业把资本扩张放在其经营的首要地位,特别是一些新的公司或新上市公司,其扩张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收购、兼并或大比例送转股票。这是非常危险的。企业扩张时,业绩增长应当与资本增长同步或者应当超过资本扩张的步伐。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大比例送转股票后,每股收益所表现的业绩出现同比例但反方向的滑坡,从而使其股价由“贵族”沦落为“垃圾”。有些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甚至连续几年跌破配股的及格线,丧失了直接融资的资格,将自己逼到了绝境。这些企业破产倒闭不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是过度扩张。由此可见,资本扩张虽然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要有限度,企业必须在业绩增长有保障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扩张的规模及步伐。 问题四:保有非现金实物资产比保有现金资产更有利吗? 企业保有过多的现金不好,因为它的直接收益率为零。所以,一般企业在筹资后会根据经营的需要,把货币性的现金资产转化为物质性的资产,以保证其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物质性资产具有高获利能力,故很多企业往往急于通过投资、购置设备把现金资产“消费”出去,以期望获得高额收益,而忽视了流动性管理的需要。甚至有些企业不愿意制定最佳现金余额,无法满足其支付性、偿债性、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从而导致支付危机,引发财务风险。这都是非常危险的,企业在日常财务管理中不仅要瞻前,也要顾后。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在一夜之间清盘的事实就充分说明了缺乏现金资产所隐含风险的致命性。 问题五:亏在暗处比亏在明处好吗? 中国人好面子,有所谓“家丑不外扬”之说,这当然也无可厚非。盈利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所追求的目标,但由于行业因素、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总有一些企业在某一经营期间发生亏损。在国有企业,企业的业绩直接关乎经营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关乎到职工的福利待遇,这就使得有些企业不愿意公布其真实经营状况,粉饰报表、操纵利润,制造虚假繁荣,如该计提的准备不提,该核销的坏账不核销,该处理的积压存货不处理。还有些企业认为没有变现的损失不是损失,导致资产质量下降,获利能力削弱。而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使企业财务状况更加恶化。 以上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只是企业所面临的理财困境的一小部分。笔者只是想以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企业的重视和更深的思考。有一点事实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者要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正确认清和判断财务管理的处境,摒弃错误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理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