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层级划分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玉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教授;苑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特点,在具体目标和内容的设定方面分层、分级。未成年人群体因年龄、性别、地域和家庭差异,在认知和思维能力、道德推理和道德水平上都有所区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从这种实际出发,在不同层级上渐次展开,才能避免空泛化和形式化,真正收到实效。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8 年 12 期

字号: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需要贴近未成年人,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才能够更加切实有效地引导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未成年人处在持续成长时期,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化任务。同时,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的成长发育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即使不考虑未成年人的个体差异,也需要考虑同一成长阶段的群体差异和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分级、分层。为避免问题的泛化,我们在此重点探讨青春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分级和分层问题。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群体性差异

      

      青春期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差异。一般说来,十一二岁的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低于高中生,其道德推理和价值判断能力也低于高中生。在同样的有关伦理道德问题的事情上,小学生一般会采取简单化的、非善即恶的判断;而高中生如果允许其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话,则情况要复杂得多。思想认识水平更是如此。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能够有自己明确的政治信仰、能够对政治事件作出明确的判断是难以想象的,而高中学生则能够做到。这种阶段性差异,当然并不只是年龄因素,社会环境、信息渠道、家庭教育都在起作用。无论是何种因素在起作用,这种阶段性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社会越开放、未成年人获得的自主权越多,就越明显。在这方面,西方学者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作了三水平六阶段的划分。这种划分并不见得适用于区分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情况,比如后习俗水平上的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为定向的阶段,但这种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青春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存在着性别差异。中小学都对男孩、女孩的“听话”与否有经验性的感受,而认知心理学也早已证明了这种差异。皮亚杰发现男孩和女孩对于游戏规则持不同态度,男孩更尊重和服从规则的权威性,而女孩更容易打破规则。我国的相关研究也直接证明了这种性别差异的存在。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对10个省市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二年级阶段的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男女两性中小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存在一定差异,如女生的诚实品质好于男生[1]。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存在着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需要更早地承担起家庭责任,也就更早地具有了家庭意识。国外的相关研究显示,长期身处贫困的青少年自我形象偏低。但在中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如“自古雄才多磨难”,加之父母一般回避接受社会救济,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的自尊程度则略高于普通家庭青少年[2]。自尊程度和自我形象的高低与社会文化环境相关,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无论是高还是低,都表明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着差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存在着城乡差异。我国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同样也体现在未成年人的发展上。城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简单说来,农村未成年人的生活相对闭塞、单调,也要承担更多的家庭事务,思想道德方面传统性、依附性的东西更多一些。城市未成年人接触的事物、交际面和获取信息的渠道都优于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更具开放性、现代性和独立性。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方面的群体性差异还体现在其他各个方面,比如地域性差异、民族性差异等。这些差异,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也需要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给予充分关注。其实,思想道德规范制订者、有些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差异,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策略。但是,忽视这种差异、不作层级区分的情况还是大量存在的,大到某些政策,小到一个班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有这种情况。这就导致“青少年只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步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3],思想道德教育流于空泛化和形式化。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层次划分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可以也应当作层次划分。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都具有层次性。从日常生活观念到社会政治观念,有层次的区分。社会政治观念和人生观、世界观,又可以区分成不同的层次。如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公私观念,就可以区分成不同的层次。最高层次的是大公无私,等而下之的是先公后私、公私兼顾、先私后公,最低层次的就是损公肥私。正是因为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才有思想认识的飞跃,才有思想境界的高低之分。

      道德是分层次的,这在有关我国道德生活的现实描述和道德建设的探讨中,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都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共识。无论是对道德作底线伦理、社会文化理想的两层区分,还是将其分为底线伦理、共同信念、终极关怀,或者是将其分为公共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4],都是以承认道德分层的客观性为基础,而区别只在于如何划分道德的层次。

      思想道德修养也是逐层展开的。传统儒家将思想道德修养分成“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几个层次。共产党员的修养,也是从做一个起码的、够格的党员开始,不断提高觉悟程度的过程。事实上,道德修养的高尚境界,必然起步于基本的道德实践,而不是相反。当然,在道德修养的问题上,也不能完全按照机械的程序主义的观点来看,毕竟道德修养不是打升级游戏。但是,道德修养中虽然存在着层次超越和层次复归的现象,却不能由此而不顾修养层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