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8)05-0035-05 切于实际的德目规范体系,是未成年人道德素质养成的指标和前提。基于未成年人易于接受和践履的实际,我们依据党和政府有关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在调查研究、认真梳理我国传统道德中可以赋予时代特点的德目的基础上,参照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将社会主义道德对我国未成年人的基本要求概括提炼为“两纲八目”或“十目”。“两纲”即忠、孝;“八目”是仁、义、礼、勤、俭、信、和、耻。几年来笔者领导课题组在中小学、幼儿园的实验研究证明,依照这一体系,设计、实施具体活动方案,加强道德养成训练,对培养和提升未成年人的道德素质卓有成效①。 一、建构“两纲八目”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德目规范体系的依据 “两纲八目”虽多是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有的甚至是封建道德的核心范畴,但笔者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尤其是未成年人的道德素质养成完全可以借用这些规范和范畴。 (一)古为今用,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这些“珍贵品”中就包括优良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在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下称《纲要》)的通知中对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出了“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美德”的指导思想,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因此,道德文化建设与其他文化一样,不能割断与传统道德的联系,不能推倒“重建”! 的确,以忠、孝、仁、义、礼、勤、俭、信、和、耻为内容的“两纲八目”体系,其范畴都是传统道德的德目,但笔者认为德目范畴本身没有阶级性,哪个阶级、哪个社会赋予它什么内涵,它就可以成为其道德品质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些德目依然可以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2004年5月,李长春同志对《网上动态》第85期转发的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传统文化的悲哀》做出批示:“要研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断赋予时代内容,如仁义礼智信、传统节日等。”[2]2006年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组编的《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一书,就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范畴和核心道德价值观加以倡导②。此外,该书还提出,“仁义礼智信”仍然不能涵盖传统美德的丰富内容,“忠、孝、廉、耻、勇”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体系中的重要德目,并指出:“忠、孝、廉、耻、勇这些传统美德德目,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作用,对于今天塑造中国人美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当前,大力弘扬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绝不能忽略和忘记忠、孝、廉、耻、勇等传统德目的重要价值,而必须把他们重新加以提倡和强调,使中华传统美德的概括更加完整、丰满、全面。”[3]这种评价是恰当的,传统德目仍可作为中华民族应该发扬光大的美德德目而发挥积极作用。 笔者认为,“两纲八目”的德目体系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道德对德目概括和提炼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系统。仅秦汉及以前的典籍记载就有:《尚书》记载尧舜推行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典”之教;《周礼·地官·司徒上》中的“知、仁、圣、义、忠、和”“六德”,“孝、发、睦、姻、伦、恤”“六行”;《管子·牧民》中的“礼、义、廉、耻”“四维”;《左传·隐公三年》提出的“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六顺”;《论语》中的“温、良、恭、俭、让”“五德”,“仁、知、信、直、勇、刚”“六言”(即六种美德),以及恭、宽、信、敏、惠;《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贵义”、“节用”、“利他”;《礼记·礼运篇》的“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夫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中庸》的“智、仁、勇”“三达德”;《大学》确立的“三纲八目”的垂世立教目标;西汉董仲舒总结提炼出的“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等等。 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就曾提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传统德目。他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4]在该书中,孙中山还对八个传统德目都作了与时俱进的改造,赋予新的内涵。除了前面提及的赋予“忠”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的崭新含义之外,将“仁爱”解释为博爱、救国救民;将“信义”解释成对朋友、对邻国讲信义;将“和平”阐释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热爱和平。 (二)面向现实,立足当代中国公民最基本的品德要求 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决定了其道德养成要突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不宜求全求大求高。这也是当代世界上从事道德教育研究的学者的共识。譬如,美国当代青少年德育专家米歇尔·博芭在实验研究基础上撰写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商》一书,将孩子的基本品德分为同情、良心、自控、尊重、善良、宽容、公正七大德目。书中指出:这些只是基本美德,“道德的发展是贯穿孩子终生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将在自己的道德宝库中再增添几十种美德。事实上,研究道德的专家已经识别出400多种美德。随着他的德商能力增强,而且又正逢有利于道德成长的条件,那么他就有可能获得更高层次的道德美德,如自律、谦恭、勇气、节制、正直、怜悯以及利他。但是,他的道德智商的根源将永远包括这7个你帮助他养成的基本美德。他将把这些美德当做创建自己的品格和规定自己的人性的样板,而且他一辈子都会以这些美德为准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