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八十及九十年代后的青少年借助着Blog,Facebook,YouTube等新兴的网络工具正在给这个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互联网学者的目光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互联网及新兴通讯技术如何改变青少年,而将关注的视角更多地放在数字化的一代(Digital Natives)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重塑我们的世界。 当互联网进入Web 2.0时代,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如博客、社交性网站、维基百科等,鼓励个体对信息本身的贡献与创造。互联网已经由十几年前的单纯的信息集散地变成了信息的整合、创造与分享的一个整合性的平台。互联网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恰恰迎合了青少年自身所特有的重参与的文化特性。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被动地接受来自传统媒体的“信息成品”,而更愿意在网络上自己参与到信息的加工、制作、及传递的整个过程中,而他们信息生产的工具及平台便是在青少年中极其流行的社交性网站、维基百科、个人博客及YouTube之类的信息互享网站。39%的青少年在网络上写博客,分享自己的文字、照片及自己制作的视频节目等。28%的青少年甚至出版自己的网络杂志及开办个人网站。 另外,相对于年龄偏大的人群而言,年轻人更愿意通过网络构建、维护自己的社交关系网络,在人际交流方面对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通讯工具的依赖性较强。根据近两年美国Pew互联网和美国生活项目的多次调研显示:全美93%的青少年(12至17岁)使用互联网,并且将互联网视之为自身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分之二的青少年在社交性网站上拥有账户并设有个人主页,47%的青少年经常上传个人照片到社交性网站上与好友分享。密歇根州立大学的Ellison教授在针对Facebook的一项研究中发现:92%的大学生使用Facebook,并且每个用户在Facebook上平均拥有近百位好友。 当网络越来越紧密地将青少年连接在一起,并且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博客、YouTube逐渐挤占原来被大众媒体及网络精英所把持的话语空间时,他们所带来的冲击力及影响力开始让世人惊讶。 今年六月,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在战胜党内竞争对手希拉里后,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将自己的党内胜利归功于互联网。《连线》杂志称奥巴马胜利的关键在于其赢得了广大青少年的支持,成功地鼓动年轻人适时地发挥了他们的潜力,从而依靠着互联网中的年青一代获取了最终的党内胜利。青少年们利用Facebook,YouTube等一系列的网络工具帮助奥巴马扳倒了民主党内的“红人”希拉里。《纽约时报》称奥巴马开创了一条“维基式的竞选之路(the Wiki-way to the nomination)”,而这种“维基式”的竞选方式恰恰迎合了青少年的参与文化及现今的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数以百万计的青少年在社交网站上组成各种各样的奥巴马支持小组,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个人博客散发各种奥巴马的竞选资料,在Youtube上制作各种关于奥巴马的视频、自创音乐及MTV等。奥巴马在Facebook上拥有100万的青年支持者,成为Facebook全球网络中最红的政治明星。年轻的支持者为奥巴马制作的网络MTV“Yes,We can”在Youtube上已经被浏览了800万次。并且这些年轻的奥巴马支持者还积极组织各种线下的竞选活动,说服父母、亲朋、甚至老师教授支持奥巴马。无数的家庭由于子女是奥巴马的忠实的“粉丝”而改变了他们原有的支持人选。Web2.0时代激发了美国青年人前所未有的政治热情,使得2008年的美国大选变得异彩纷呈。 “当网络越来越紧密地将青少年连接在一起,并且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博客、YouTube逐渐挤占原来被大众媒体及网络精英所把持的话语空间时,他们所带来的冲击力及影响力开始让世人惊讶。” 不仅仅是美国体验了青年人借助网络所带来的变革,韩国也在今年经历了一场由高中生通过网络掀起的大规模政治抗议示威运动。当韩国总统李明博在4月宣布解禁美国牛肉进口禁令的消息发布后,关于美国牛肉携带疯牛病的消息(或可称为谣言)首先在两个青少年的网络论坛上流行,并在一周之内迅速扩散到各种的网络论坛中。一些高中生开始自发地在网络上进行各种请愿活动要求李明博总统收回解禁令。在短短的几天内,网络上的请愿活动收到了超过130万的韩国青少年的签名支持。随后,这些青少年通过社会性网站(如Cywofid等)策划组织街头抗议活动,并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召集同伴走上街头。在5月2日,通过网络聚在一起的上千中学生手持蜡烛,走上首尔市中心,高呼“对疯牛说不!(No to mad cow)”的口号,从而掀开了韩国20年内最大的民众抗议活动,最终迫使李明博总统于6月19日就与美国达成的牛肉进口协议向国内道歉。 博客、社交性网站、维基百科及YouTube等Web 2.0时代的网络工具提供给青年人充足的话语空间与创作机会,而网络时代的青年人正在将网络虚拟空间中所具有的优势转变为现实中挑战威权及改变社会的真实力量。然而是什么让Facebook等Web 2.0下的网络工具赋予了青少年如此巨大的改变现实的魔力?尽管这一问题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社会科学界仍然没有对这类交互性极强、以用户自创内容为主的互联网工具的社会影响及用户人群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成果。笔者在对近年世界范围内由青年发起的多起大规模的网络活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相关研究结果也许能够为以上的问题提供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