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背景下的青少年社会化 辛自强 池丽萍 社会化动因的多样性与虚拟性。社会变迁使得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影响源或动因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呈现出更加多样性、虚拟性的特点。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家庭兼具生产、生活和教育等多种功能。青少年社会化的动因是单一的,主要来自家庭和父辈。在向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家庭逐渐丧失了其作为生产和教育单位的功能,青少年开始外出学习手艺和技术,其社会化动因拓展到家庭之外的长辈和机构。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传统家庭具有的教育功能转移给学校,安全保护功能转移到保险公司、公安部门或社会福利机构等,这使得家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家庭也部分地失去了它作为青少年社会化主要动因的传统功能。虽然,家庭将其教育功能转移给学校,但学校教育并不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尤其是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相比之下,同伴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目前正在增加。 原载《青年研究》(京),2008.6.14~20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规律研究 王晓虹 蔡蓉英 彭科连 生命本身有着崇高的价值,生命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的载体,其价值 并不只在于寿命的延长和外表的美丽,更重要 的在于心灵的善良、人格的健全、灵魂的美丽。早在1886年托尔斯泰就曾这样指出:你想要所有的人都为你活着吗?你想要所有的人爱你超过爱他们自己吗?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愿望才能得到实现。这情况就是:所有的人活着都为了别人的幸福,他们爱别人都超过爱自己。那时你和所有人都被所有的人爱,你也就在这当中得到了你所希望的幸福。其实说明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活着不完全是为了自己,也不完全是为物质的享受及单个人的快乐,而是为了他人,为了社会。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享受生命、享受人生,更重要的在于奉献。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质量的生命,才是提升了生命的价值。 原载《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南宁),2008.4.49~5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挑战与对策 张红薇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更加习惯以屏幕为界面获得政治认识、形成政治观念和政治立场 ,或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判断。但这一过程往往是在人机交流的网络空间进行的,由于网络空间存在着明显的虚拟化特征,使交往双方去除了许多社会属性。个体的网上交往通常不必考虑现实政治的利害关系,很多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观念往往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如对待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少大学生往往以抽象的理论至上,忽视受政治生态环境制约而逐步发展的实际态势。于是,一些大学生在政治体制改革达不到类似“鼠标点击的理想速度”时便对政治表现出冷漠。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会逐渐退化在人性世界中习得的政治能力,从而制约大学生政治思维的发展。因为现实生活中政治现象的产生,夹杂着许多复杂因素,它需要政治主体运用政治思维去能动地分析与判断,以便做出智慧的选择与正确的回应。 原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29~31 青少年社会期望与自我评价的关系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陈猛 心理学相关理论早已指出,自我评价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决定青少年学业表现、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困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青少年群体的大多问题,所括网络成瘾、心理疾病甚至违法犯罪等,其背后的共同原因也在于过低的自我评价和缺失的自我价值感。本次研究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证明社会期望确实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解决青少年问题行为、更好地为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而有效的视角。只有中等强度的社会期望才能稳定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社会期望则很有可能会降低学生的自我评价。因而要求在运用期望效应时要保持理性,注意遵循以下原则:一、适度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个体性原则。 原载《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成都),2008.3.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