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48(2008)03-0128-03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它教诲世人,当我们受人恩惠时一定别忘了感恩。然而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而在高等学校就读的大学生是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因此必须在高校实施感恩教育,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中华民族感恩传统源远流长,《诗经》中有“投桃报李”之说,民间还有“衔环结草”的故事,感恩在中华语境中表述为“仁”、“义”、“孝”,要求博爱众生、孝顺父母、善待朋友。今天我们说的感恩是指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上产生认可并设法给予报答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素材和引导,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它要求大学生感恩恩人、感恩自然、感恩生命,想他人之所想、哀他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并对他人理解、帮助、同情、爱护。感恩教育,是一条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实践的德育之路。因此,在大学生中实施感恩教育,使大学生们学会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负责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有利于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美德和财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民族的淳朴民风。“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优良传统,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遵守和信奉,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流淌在民族的血脉中。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更多的是市场经济状态下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华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高校实施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用感恩之心回报他人的帮助,进一步弘扬民族优良传统,辉煌民族文化精神。 2、有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基本要求。“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通过向大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进而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魅力,从而培养现代公民。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容易考虑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也更能够为承担责任和完成义务而努力。养成大学生的感恩观念,这必将在实际的生活中转化为学习和前进的动力,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此外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而主动去帮助别人,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具体表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传统高等教育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精神培养的弊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人格健全的大写的人。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2]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大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只有每个大学生都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3] 那时人们相互谅解、相互关心、相互感激、相互怀想,形成一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道德良性互动,社会和谐美好的画卷。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当今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 1、父母养育之恩遗失。孝道是一个人道德的根本,可是一些大学生却不能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不听从父母的合理要求,盲目地去追星、迷恋电子游戏等等。笔者曾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一些学生家长发出了“家有讨债鬼,不知恩图报”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