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65(2008)03-0112-04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策略是在合作过程中,合作双方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交流、协商、协同活动而采用的相应的策略。因此,在合作中,合作双方是否具有适宜、有效的合作策略对于合作的维持以及合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合作策略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是价值取向对合作策略的影响,严进等人研究了3种主要的价值取向(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人型[1])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发现群体合作行为受到群体成员价值取向的影响,合作型成员会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2]。Sermat和Gregovich的研究表明,合作者在面对竞争同伴时所表现出来的竞争行为是暂时的,当同伴的行为变得和他们一致时,他们又很容易和同伴建立合作关系,这说明合作价值取向的个体在面对竞争同伴时其主观意识仍然是合作的[3]。Olekalns和Philip研究发现,集体取向者在合作中倾向于使用合作策略,个体取向者和竞争取向者倾向于采用对应策略,在合作的奖励结构下,个体取向者倾向采用合作策略[4]。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合作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不断增强[5]。 合作过程中的信息沟通策略也影响合作效果,研究者往往从4个方面研究合作中的信息沟通:无交流机会,有交流机会但和合作内容无关,在合作中有交流但未向对方发出实质性信息,在合作中有交流并向对方发出实质性信息。结果发现合作双方通过充分的交流与协商后并采用与同伴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的行为时合作的效率明显提高[6,7]。 有关合作策略指标的确定是合作研究中的一个困难问题。以往有研究者采用结构选择卡游戏[8];也有研究者使用矩阵游戏,如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权力游戏(power game)、懦夫游戏(chicken game)、分解游戏(decomposed game),它们的原型都是囚犯困境矩阵表[9],这些研究指标大多是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比较适合用来研究国外的儿童,况且这类研究大多是以游戏情境为主的,内容脱离中国青少年的实际生活太远,也不是他们真实生活情境的再现,不能真实反映青少年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合作策略,同时目前国内对青少年合作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结合国内青少年的生活实际,以学校情境为主,研究青少年合作策略的发展特点。 二、研究方法 1.被试与取样 选取河北省衡水市的两所小学、两所初中和两所高中的学生共860名为被试,学校类型为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这里的学生来自社会各阶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四年级学生210名,六年级学生217名,初中二年级学生221名,高中二年级学生212名;共计男生438名,女生422名。 2.研究方法 (1)自编《青少年合作策略问卷》 考察青少年在4种常见的合作类型(劳动合作、学习合作、体育合作和课外合作)中经常使用的合作策略。策略分为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两部分。每种合作类型包括两个故事情境。要求被试在阅读每个故事后,对相关的合作策略进行评价。计分方法:采用四分制评分即按“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从1-4记分。得分越低,表明越采用积极策略,得分越高,越采用消极策略。 (2)青少年合作策略问卷的编制 为了初步了解青少年对合作的认识,我们制定了开放问卷,了解中小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内发生在自己和同学身上的合作行为以及当大家必须共同完成某种活动时,经常采用的合作策略等问题。然后编制合作情境故事,每种合作类型包括两个情境故事,两个故事情境的编制是根据合作行为发生后具体利益归属的差异,分别为个人取向情境(合作发生后的利益归属个人)和集体取向情境(合作发生后的利益归属班集体或某个小组),这样参照国内外已有的研究[10,11],结合我国城市青少年的生活实际,问卷形成“四种合作类型、两种情境”的结构。然后请中小学教师对故事情境进行评估,确定问卷的主要维度,编写相关项目,形成最终的8个情境故事,目的是考察青少年在4种合作情境中经常使用的合作策略。为了搞清青少年在合作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策略,以8个情境故事为基础,对他们进行深度访谈,让他们尽可能说出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了达到合作目的所使用的策略,研究者对青少年说出的每一个观点,记为一个编码单位,统计出观点总数(如果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均记为同一个观点,如:讨论、协商、仔细考虑各自策略的优缺点等被视为一个观点“通过协商提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建议”)。然后归纳出被试经常提到的策略,并计算出各项策略的频次,进行排序,课题组成员一起同时对相关策略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基本一致,不一致的内容经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最后把青少年在合作中经常使用的策略分为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 (3)数据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