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网络乞讨可以说既是青少年的网上“游戏”,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我们不尽早介入疏导与治理,网上行乞就有可能泛滥。同时,对于网络乞讨的出现,一味地指责与批评也是非理性的。 一、网络乞讨现象的出现 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和海量性,对于网络乞讨现象的出现,目前很难准确说清是从哪一天开始。但根据目前功能最强大的几个搜索工具所能搜索到的网页资料来看,在互联网上开设专门网站从事乞讨行为的开山鼻祖,应该是一个名叫理查德·斯切米德的美国人。他在2000年曾经做了一个叫“给我一美元”的网站,当你点击进入这个网站时,他会请你寄一美元或一美元其他国家等值货币给他,其乞讨语是“不多不少,一元就好”。不过,网络乞讨真正引起人们关注,还是因为媒体对一名29岁的纽约女子卡伦·博斯纳克的报道。她本是一名电视制片人,由于急需偿还银行债务,她便建立了一个名叫“拯救卡伦”的网站,号召网民捐钱帮助她。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灵,很快她就靠网上的捐款还清了两万美元的债务。随后,博斯纳克又建了另一个网站,建议好心的网友们给其他一些急需用钱的“网络乞丐”提供帮助。由于这一系列创举,卡伦·博斯纳克名声大噪,不仅上了美国“脱口秀”节目,还有出版商和她签约出书,可谓“名利双收”。 自从卡伦·博斯纳克的“乞讨”故事被媒体宣传以后,越来越多的网络“乞丐”们在网上发出了求救信号。他们上网行乞的原因自然也五花八门,有人自称是生活艰难的单身妈妈,有人自称是不堪学业债务之累的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人自称是不能生育的夫妇,希望在好心人帮助下做试管婴儿……悲哀的故事个个不同,但他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就是开口向网民要钱。 在我国,网络乞丐虽然还没有像国外那样蔚然成风,但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乞讨也开始“崭露头角”。2003年,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人员在看到国外白领进行网络乞讨暂渡难关的报道后,受到启发,于春节前后,自掏腰包2万多元购买了空间、域名和一些必需的计算机设备,建立网站并开设了“乞讨论坛”,可以说开创了国内网络乞讨的先河。而2005年11月8日,重庆一位名叫刘峰的网民在网上发出这样的呼唤:“请你施舍我一元钱,让我先富起来!”,并创办了全国首家专业乞讨网站——“三帮乞讨网”,可以说是真正拉开了国内网络乞讨的序幕。接下来,“乞丐帮社”、“乞讨网”、“小女子乞讨网”等各种类型的乞讨网站纷纷出现,网络乞丐数量也急剧增加。 二、网络乞讨的类型 “哭穷诉苦”型 从作者目前所搜索到的国内现有网络乞讨的页面和文本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哭穷诉苦”型。他们或搭乘专门乞讨站点来乞讨,或通过电子邮件来乞讨,或直接在BBS中乞讨,其乞讨方式也主要以文字为主,通常是通过编造悲哀的故事来呼唤网民的同情与施舍。诸如病重无援、下岗失业、孤儿寡母、无钱结婚、欠债难还等等,言语悲哀、凄厉。在这些“各有各的不幸”的故事中出现最多的字眼是“待业人员没饭吃”、“帮帮我吧”、“救救我吧”、“穷得嗒嗒滴”、“让我生存”、“无力生存”等。其瞄准的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情心。 “融资圈钱”型 网络乞讨的第二种类型就是“融资圈钱”型。“融资圈钱”型乞讨者并非缺衣少食的穷人,他们也并不完全将自己装扮成一无所有的可怜兮兮的乞丐,而只是想借互联网来进行融资,帮他们或他们的公司渡过暂时的难关。他们乞讨的理由是“急需30万创业资金”、“我要买房”等等。如,号称国内首家网络乞讨站点的“上海世博网络乞讨商城”,其创办人就是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工作人员,他看到国外白领进行网络乞讨暂渡难关的报道受到了启发,开办网站设立了“乞讨区”。 “营销炒作”型 网络乞讨的第三种类型就是“营销炒作”型。之所以称其为“营销炒作”型,是因为“乞讨者”开设网站的主要目的根本不在于乞讨,而是借乞讨这一“买点”来打造乞讨社区,营造网络丐帮,吸引“人气”,从而赚取点击率卖“链接”。如,一打开“乞丐帮社网”,凄凉的二胡乐马上就会响起,网站的首页赫然写着:“请您施舍1元钱,让乞丐帮得以生存!如果您囊中羞涩,请您申请加入乞丐帮社,免费为您建立乞讨网站,让你得到社会帮助。”其主要用意自然是通过自身的点击率来卖“链接”赚钱。有些网站,甚至只打着乞讨的名义,诱惑网民进站。进入网站后,人们看到的大多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和你做生意,让你购物,比如“标价出售私人物品”等。从操作上来说,这类网站它们不用“烧钱”打广告,其乞讨的是网民的“眼球”(点击)。2004年初,互联网上一个名叫“小女子”的人成了热门人物,她的“小女子乞讨网”如今虽已无法登录,但据曾经上过该网站的人介绍,网站做得很“唯美”,以出售私人物品的形式“换点零花钱”。出售的物品从毛巾、胸衣、裙子等衣物到她旅游购买的各种纪念品,价格从20元到5000元不等。因此有网民还在该网站的论坛上留言说:“小女子根本不是在乞讨,而是在互联网上开店做老板!”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