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感恩品质的缺失与塑造

——刘霆现象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贤跑,浙江林学院。(临安 311300)

原文出处: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浙江林学院学生刘霆背着母亲上大学的现象让人感悟到了学会感恩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而言,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一种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哲学。要充分通过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道德评价体系的规范作用、立体教育模式的灌输作用、社会实践的锤炼作用等途径来塑造大学生感恩品质。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8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C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129(2008)02-0029-03

      一、解读刘霆现象透析大众感恩情怀

      浙江林学院瘦弱的大学生刘霆背着母亲上大学的事迹,经国内各大主流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背母上学”的壮举,感动了社会、感动了中国、感动了所有关心和崇尚感恩的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浙江卫视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浙江教育年度十大新闻人物”、“浙江骄傲人物”,“浙江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向刘霆纷至沓来。

      背母上大学,这实际上反映出一个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和感激,是一种孝道,是一个当代大学生用朴素的行为折射出的高尚品德,是对个人价值观的阐释和解读,更是对我国传统感恩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很多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懂得爱,才会懂得责任,才会懂得珍惜,才会懂得幸福,才会乐于奉献和付出,才能用积极的心态评判人和事,才能成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人也只有学会感激,才会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永远兢兢业业地为党和人民工作。[1] 但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背母求学”现象却让这个社会感到不简单;为什么一个本该平凡的,正如刘霆本人所说的“我只做了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事”,却让许多人深感不平凡,这不得不让人深思。透过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刘霆现象,说明感恩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折射出当代公众对感恩品质的怀旧、期待和赞许。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品质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认同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一种做人的标准和行为准则,即使有部分大学生在具体行为上偏离了感恩的轨迹,但在思想意识上并不排斥感恩的品质。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感恩品质在少部分大学生身上不容乐观:

      一是感恩品质正在逐步淡化。给家里打电话问候父母的越来越少,对家长的生日一清二楚的更是少之又少。据笔者对部分在杭高校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由于手机的普及,目前62%的大学生每周至少与父母联系一次,但只有18.7%的人是主动向家人报平安,仅9%的大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这些简单的情况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父母亲情的淡薄,感恩之心的淡化。

      二是对感恩内涵的理解比较狭隘。相当部分大学生把感恩仅仅理解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理解为对别人的报答,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感激我们的父母和家人,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我们要感激自己生逢其时,生长在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要感激组织,给了我们信任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等等。我们甚至要感激挫折给我们的感悟和启迪。因此,我们除了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外还要学会感谢师长的培养之恩、感谢自然的承载之恩,感谢时代的机遇之恩,感谢党的关怀之恩……

      三是不能很好的把握感恩的办法。“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表示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2] 但是,报答的方法必须要有原则、有道义。而我们部分青年大学生却容易走极端,一谈到感恩就是“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盲目无条件地效忠,这就失去了感恩的意义和真谛。

      三、当代部分大学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道德的淡化

      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文化基础上的。但经过二十世纪东西方的冲突,儒家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强势下渐渐没落,特别是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后,沉淀在中华民族每个子孙血管里的主流文化已非儒家所属,再加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生活方式国际化接轨步伐的加快,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各种见利忘义、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也不足为奇,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占据人们的心灵也似乎合理,“感恩主义”基因缺乏主导性、也成为历史的必然。校园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也难免被社会同化,部分人缺乏感恩品质也就顺理成章。

      (二)现代教育的功利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家庭、社会、学校对青少年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却相对滞后。现代社会使学生熏陶到的更多的是功利和浮躁。社会在向每个公民灌输民主、自由、人权的同时,很多场合忽视传统的美德,甚至有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否定的现象。在这样的社会大课堂里,部分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在学会最务实的元素后丢掉感恩品质也成为必然。学校是学生学会做人的主阵地,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3] 学校只“教书”而不“育人”,教师只“授业”而不“传道”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很大程度地忽视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在家庭中很多学生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并且认为这一切本应理所当然,根本没觉得要感恩父母、回报家庭。

      (三)个人价值取向多元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对当代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价值观变化快、追求多、富有个性等特点,绝对权威崇拜和绝对一元的价值取向已不复存在,价值取向已经由相对统一走向差异。那种把感恩当作良好品质的大有人在,同时把感恩看作是一种负担和累赘的也不乏其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