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刘能指出,群体行为主体的怨恨产生是集体行动的催化剂,他以怨恨框架来解释中国都市地区各群体发生集体行动(群体行为)的可能性[1]。而西方的社会运动理论家斯梅尔塞认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面对各种社会变化容易产生不满和怨恨情绪,这种结构性的怨恨和剥夺感的产生是群体行为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2]。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学生群体行为时有发生,在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发生诱因中,对国际、国内的政治社会问题以及校园管理中的问题等产生不满和怨恨情绪是重要的诱因之一[3]。本文将在这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从实证的角度来掌握大学生对群体行为的整体认知、行为倾向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不满意度,并在此基础上验证大学生的不满意度与其群体行为倾向之间的相关性。显然,这一研究对于深刻了解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内在诱因具有重要意义,并进而可以为群体行为的应对、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指导性的思路。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情况 我们编制了题为《大学生不满意度与群体行为倾向调查》的问卷,于2007年上半年对浙江某省属重点高校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240个样本,并委托相应的任课教师帮助发放与回收问卷。然后,我们借助于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15份,回收率为89.6%。有效问卷201份,有效率为93.5%。其中,男生占53.0%,女生占47.0%;理工类占53.2%,人文社科类占46.8%;大一学生占23.9%,大二学生占26.4%,大三学生占27.4%,大四学生占22.4%。 二、调查数据分析 1.大学生对群体行为的整体认知与行为取向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学生群体行为时有出现,形式各样,如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后全国各地学生的游行示威,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后的中美网络黑客大战,2005年春部分城市高校学生的反日游行,近年来在杭州、上海部分高校发生的学生集体罢餐事件等。在调查中大学生也承认周围大学生群体行为较为常见,当问到“您的周围是否出现过大学生群体行为”时,有45.7%的人回答出现过。当提及“你所认识的同学或朋友是否曾参与过大学生群体行为”时,有41.8%的人选择有一些。不过,大学生对以往的群体行为并不会给予太多关注。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人(53.7%)不会去刻意关注,只有7.5%的人会去主动收集信息,在网上转发相关信息的人只有4.5%,与同学和朋友讨论的占45.8%,偶尔听老师和同学聊聊的占58.7%。 当周围出现群体行为时,大学生最相信的信息渠道是周围的同学与朋友,占52.22%,相信政府或学校管理者的不超过20%,分别为12.78%和17.22%;而相信网络论坛或博客(11.11%)、国外报道(6.67%)的相加不超过20%。这说明当发生群体行为时,大学生对来源于政府或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并不是太信任,这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对大学生群体行为的评价中,超过1/2的人不赞同群体行为会“影响校园正常的教学管理活动”;接近60%的人不赞同群体行为“容易被社会上不良分子和国外敌对势力利用”;超过2/3的人赞同群体行为是“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的方式之一”、“现代社会公民表达情绪与维护利益的手段之一”;而赞同群体行为是无组织、无目的的乌合之众的人只占到14.0%。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群体行为的正当性与自控力有相当的信心。 当周围出现大学生群体行为时,有1.02%的人会选择积极参与,有54.59%的人会选择适度参与,有27.04%的人不会参与,另有17.35%则可能观望。这一行为取向与“大学生对群体行为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判断在逻辑上是一致的。调查发现,只有4.6%的人认为能达到预期目的,有50.3%的人认为不一定达到预期目的,有41.5%的人认为虽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但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另有3.6%的人认为将无果而终。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群体行为的效果不抱过高期望,但也不是过分悲观,而且大学生的参与行为并非完全是盲目的。 2.大学生的不满意度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周围环境的不满意度,我们从两个方面——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着手设计具体问题进行调查。同时,为了把握大学生对各个具体问题的满意状况,我们将不满意度评价赋予一定的分值:很满意1分,满意2分,一般3分,不满意4分,很不满意5分。利用概率加权后算出所有样本中关于各个选项的不满意度。不满意度值越高意味着大学生对周围环境越不满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见表1与表2中的最后一栏。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目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满意度一般(详见表1)。就国内问题而言,约占1/3的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以及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给予满意以上的评价,但对政府或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的满意度较低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评价与现实状况大致相仿。这几年党和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卓有成效,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大学生对这些方面也相对满意。但与此同时,因为政府或社会对与大学生利益切实相关的文化建设的投入始终不够,因此大学生对此表示了相对的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