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青少年品行规范意识问题及其对策的警鉴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丽荣,中山大学。

原文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日本青少年品行规范意识有其积极方面,但也存在着教育荒废、班级崩坏、校内暴力、以强欺弱、寄生虫现象和以脱离规范为乐等消极现象。其品行规范意识淡薄的成因是:教育沦为经济的工具;学校出现了“教育病理”;家庭教育缺陷;等等。日本提出的对策是:充实“心灵教育”;强调“个性教育”;落实“生存能力教育”;实施“生涯教育”。笔者思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力戒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认知与行为相脱离的弊病预防治教育病理”的出现;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品行教育的起点。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8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笔者认为日本青少年法制观念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但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内的校园暴力、以强欺弱、课堂班级崩溃、缺乏正义感、规范意识淡漠和伦理罪恶感丧失等现象。其动因是多方面,如教育沦为经济的附庸,导致其塑造人心灵功能的丧失,教育的划一性和缺乏个性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位等。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由此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如充实“心灵教育”、强调“个性教育”、落实“生存能力教育”、倡导“国际化教育”实施“生涯教育”,等等。日本青少年品行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都对我们有着重要的警戒和借鉴作用。

      一、日本青少年品行规范意识存在的问题

      以城市里1500人中的20岁以上的青少年为对象,调查他们对自己青少年期是否积极向上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感情丰富”占28.8%,国际性占46%,坦率表达自己意见占46.5%,能接受异文化占50.6%,感觉良好占64.6%,愉悦、快乐的生活占67.8%,日本青少年品行现象总的来说是好的。以日美中学生约1000人为对象进行的调查,(调查资料来源于《关于品德的调查》平成3年,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从中可见,对中学生品德影响最深的人,日本和美国相比,来自家庭双亲的要少。特别是“尽自己的责任”和“不随心所欲”最明显(见表1)。

      

      但是,随着日本战后迅速跻身于世界教育先进国家的行列的同时,其青少年品行及其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日本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不上课、买春、反抗父母、反抗老师等方面的现象,日本比中国和美国都严重得多;在使用麻醉品、伤害他人夺取钱物方面程度比中国高而与美国接近。日本学生的规范意识在逐渐淡薄,享乐金钱欲、性的脱逸行动等方面据日本警视厅的调查有增加的趋势,不登校,即逃学现象更加严重。

      (一)教育荒废、班级崩溃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日本的中小学中“校内暴力”、以强欺弱、自杀和杀人等事件时有发生,厌学、逃课、中途辍学等人数不断增加。人们把这些现象称为“教育荒废”、“学校荒废”、“班级崩坏”。笔者在日本访学期间,下至百姓,上到官员,在谈到日本教育问题的时候,讲得最多的也是这些字眼,研究性的著作、图书、期刊谈得最多的也是这个问题。据文部省1999年《教育白皮书》的统计,“长期缺勤率”、辍学率逐年上升,校内暴力逐年有所增加。少年犯罪率则高达二战以来的第四位。其中最严重的是“班级崩坏”。所谓“班级崩坏”是指因为学生逃课,不合作等原因使得教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这在东京都和神奈川县小学达10%,中学达14%之多,文部省也认为,班级崩溃已经发展到“任何学校都可能发生的现象”。学生厌学、逃学或在学校里大闹课堂使老师不能正常授课,老师又奈何不得。这种情形有似中国文革期间的学校课堂。

      (二)校内暴力、以强欺弱

      “以强欺弱”,这也是笔者在日本访学期间听的日本专家和社会国民说得最多的另一个字眼。意指日本中小学校愈演愈烈的高年级生欺负低年级生、男生欺负女生、女生欺负女生、女生欺负男生的暴力活动。远的不说,就说发生在笔者访学期间的一件事情。2004年6月1日正是中国儿童节的那天,一个女生仅因为和好友在网上留言不快,就用裁纸刀将其杀死,如同中国的马加爵。如果说中国发生校内暴力杀人案件主要是在高等学校,而日本却经常发生于中小学内。日本中小学生往往为几句话就可以大开杀戒。如在2000年5月13日,崎玉县狭山市一名16岁的高二女生被3名同龄女生挟持到公园里围殴致死,理由仅仅是不满意这位女生的名字,想“教训教训她”。同年5月14日,枥木县宇都宫市一名16岁的男生,因为恐惧同学的长期勒索、殴打,在家中上吊自杀。他在遗书中提到一位同学的名字,说他在音乐教室殴打他。他还提到被另一名同学打耳光,并被勒索现金。

      校园暴力也演变为社会上的青少年暴力犯罪。2000年4月,东京2名17岁的少女将一名26岁的女子禁锢在一间棚屋长达6天,剥光受害人的衣服以防止其逃跑,多次对受害人拳打脚踢,用电动卷发器灼伤受害人身体多个部位,甚至用剪刀残忍地剪掉受害人的耳垂。当这两名少女被警方捕获时,她们声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说了我们朋友的坏话”。面对这种迟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校园现象,日本百姓十分焦虑,甚至向我这个外国所谓研究道德教育的学人求得解决的良方,每当有人介绍我的研究方向为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之时,他们就诚恳地向我述说自己国家学校的“以强凌弱”现象,并请我好好研究这个专题并给以解决的办法。其实这个问题,在日本教育学界有大量的学者已经在进行研究,并出版了繁多的著作、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但即便如此,校园暴力还是没有得到遏制。

      (三)寄生虫现象

      日本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观陷入误区。与其前辈相比,他们被称为“改变日本形象的年轻一代”,“个人主义的一代”,“新人类”、“寄生虫现象”。在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的眼里,日本的高中生以脱离规范为乐;由未来志向转为现在享乐志向;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孤独感很强,主要靠携带电话、电邮交往;缺乏正义感;规范意识的淡漠;伦理罪恶感的丧失;喜欢时尚体育而淡漠国家体育;思考的停止等。改变了传统日本青年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形象。他们对待工作缺乏热情,而在生活上却贪图享受。不愿意再像其前辈那样,在生活上节衣缩食,在工作上任劳任怨,许多人认为在节俭、辛勤中找不到自己的真正价值,享乐、消费就是美德,因而向往安逸舒适和超前消费的生活方式①。现在的日本企业领导对年轻人的印象是:“喜欢花长风月”,即花红柳绿、长期休假、风气好、月薪高的公司,而讨厌“3K”,即累、脏、危险的工作,对工作缺乏热情和毅力,拈轻怕重。女孩子找对象喜欢找“三高”,即高学历、高收入、高个子。再如,在对待社会的问题上,责任心淡漠,企业集团主义观念淡化。日本人传统的价值观集中体现在与社会的和谐,融自身与企业集团为一体,崇尚企业共同体的价值观上。这种价值观,历经沧桑,尤其是历经了战后西方个人主义的严重冲撞,仍以强大的威力左右着社会的价值导向。然而它却在现代日本青年的心灵中失去了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