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格的培养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原文出处:
人民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时代的发展,需要人才具备较高的创新素养,这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自身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基础教育因为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奠基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固有的教育传统、家长社会单一的育人目标,都使创新教育在相当多的学校里,被简化成为对某些特殊学生的精英教育,或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之外添加的特殊内容。更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把创新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对某种技能的培养训练。

      正是这种种误区,造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在我国很多中小学校依然“空缺”,也造成了我国的创新水平一直落后于世界发达的创新型国家。多年来,尽管我们的教育一直强调基础,但最能反映我国科技创新水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连续四年一等奖空缺。美国中小学被批评基础教育差,而1900年至2001年,诺贝尔科技奖、经济奖的获得者,美国就占了43%。

      事实上,在基础教育的日常教育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常常会因为难度大而被忽视。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进一步加深对创新教育的认识理解,切实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创新教育,特别是创新人格的培养,对于落实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特别重大。

      创新不是简单的能力,而是综合素质

      创新是一种有着特别意义的思维能力,但它绝不仅仅是思维和能力层面的东西,创新实际上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习惯上,我们将大学阶段看作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阶段,强调大学要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要开门办学,获得更多实务性质的教育资源;要让学生拥有全球眼光,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严谨求真的学术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以及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意识,等等。(徐敏彭德倩《解放日报》)

      但是,这些品质和能力绝不可能凭空而来,大学成功的创新教育一定需要基础教育阶段的积淀。从人的素质看,任何一个推动社会发展,被称之为创新的过程及结果实质上都必须具备三个关键要素:动机、情感支持和能力。

      首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社会价值观,并能够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和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这是创新行为和能力的最雄厚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对于一个人的创新品质和能力具有价值导向的关键作用。

      其次是情感支持,即被我们称为个性品质的部分,一方面应具有科学精神,包括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敢为天下先”、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应具有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坚忍不拔的毅力、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以及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意志品质。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个性品质对一个人的创新作为的影响,大大高于具体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第三是具体能力,这里既包括思维方式、智能结构和行为能力,也包括发现问题、规划解决问题、实施落实等多方面的实际技能。

      对一个创新人才来说,以上三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一个人创新素质的不同表现方向。例如,任何心理品质,特别是创新所依赖的个人意志品质,都不可能离开社会价值的支撑,求知欲和批判欲都需要有强烈的价值导向;再如,现代社会的创新既是个人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也必然是团队合作的共同结果。这是因为,任何人的发明创造一定建立在他人实践结果的基础上,任何人的创新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和同代同仁的努力;同时,知识经济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学技术发明、推广、转化系统的完善,多人合作已成趋势。所以,合作能力与进步价值、独特思维一道,日渐成为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从综合素质的视角去解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责任和更为丰富的要求,也更加彰显了基础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重要性。

      培养创新人格是重点

      与创新技能的培养相比,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应该把创新人格的培养作为重点。所谓创新人格,是指个人在创新方面稳定的不易改变的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一旦形成,就将成为助推一个人持续创新的原动力。

      有学者曾对心理学家在描述创新人格特质时使用的话语模式作了统计,发现其中频率最高的是“冒险”和“独立(判断)”,其次是“好奇或广泛的兴趣”。学者用寻求挑战、接受不安定性等来描述创新者冒险的人格特质;用好奇心、广泛的兴趣、易为事物的复杂性所吸引等来描述人格特质的求知性;用独立判断和自信、不受成规束缚、有原创力来描述人格特质的独创性。(翟青《创新力人格特质及其测量方法研究》)

      从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角度,要培养孩子的创新人格,首先就要帮助他们树立创新的志向。志向来源于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化和现实化影响了很多人的人生目标,也带来了当代青少年和儿童成长发展方向上的一些偏向。一些学校功利化的办学方向,一些家长对子女强烈的成功焦虑,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以受教育者作为被动接受思想观念的客体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形式,也间接造成了人生价值观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缺失。

      要想有效地帮助中小学生树立创新志向,有五个方面的价值,特别值得潜移默化地予以传递。

      一是祖国利益至上。这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当代社会的全球普世价值,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基础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