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洲“波罗尼亚进程”的启示 从世界范围看,加强区域合作,在区域合作中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以欧盟国家共同签署的《波罗尼亚教育宣言》为标志,欧盟各国推出了学分互认的“拉丝姆斯项目计划”,要求在25个成员国之内,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后和学者都可以自由流动。也就是说,学生大学前两年在本校学习,第三年可以在欧盟成员国任何高校学习。目前这一计划进展顺利,2008至2009年能够实现所提出的目标。“波罗尼亚进程”有力推动了欧盟成员国教育的发展与交流合作。 欧盟的上述做法,无疑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也给国内高校之间如何开展合作交流提供了范例。 二、全球化教育发展战略视野下的“第二校园经历” 国内大学的校际合作,在过去是不太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合作领域。2000年7月,新山东大学组建以来,学校推动并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积极面向社会、面向海内外进行学术、人才资源及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构建起全方位开放式办学格局。其中,组织实施国内高校大学生的“第二校园经历”,是推动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第二校园经历”是借助于校际与校研合作平台,让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习期间,有机会到国内其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访学,进行学习交流。这种交流形式带给学生最重要的是一种开阔的视野、一种全球意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学生们了解本校之外另外一种大学校园文化,回校之后,又把这种新的文化理念带到本校,让学校更具活力。实际上,“第二校园学习经历”的提出,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促使国内大学开放办学,促进国内高校之间的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二,丰富学生的经历,对每个人来说,多一种经历,就多了一份财富;其三,实践一种大学的理想,因为大学生是属于社会。 以山东大学为例,2002年10月,山东大学与武汉大学签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山东大学国内大学校际合作计划的正式启动。4年来,山东大学先后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20所高校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及相关备忘录,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委托培养本科生协议,启动了本科生访学、高层次学术访问、研究生推免、研究生导师互聘、教师进修、政工干部挂职锻炼等合作项目。仅就本科生访学工作而言,山东大学已派出1945名学生赴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访学,涉及校内22个学院,54个专业;另外,山东大学还接收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医大、宁波大学、山东经济学院等学校的2227名大学生来山东大学交流学习,涉及校内23个学院,53个专业。围绕着规范本科生访学,山东大学构建了学校校际合作领导小组——职能部门——学院三级管理服务网络体系,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制订了若干个规范本科生访学的规定,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制约本科生访学的工作方案,设立了“校际合作”网站、“三种经历”网页,使“第二校园经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本科生访学,不仅开启了兄弟院校之间友好互动交流的渠道,而且还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在国内高校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引起了国内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2004年3月,山东大学与厦门大学签署《厦门大学与山东大学2004年研究生合作备忘录》,成为启动研究生“第二校园经历”的重要标志。当年9月初,首批15名两校研究生访学活动开始,时间为一年。2005年9月,两校又进行了13名第二批访学研究生交流互派。2005年8月,山东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签署《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以研究生访学为主要方式的研究生“第二校园经历”是学校大力推进《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积极探索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方式与途径,建立开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该项目自启动以来,稳步推进,取得了良好效果。 借助于校际与校研合作这一平台,山东大学与各兄弟院校之间的高层次学术互访日益频繁,管理人员交往日益增多,科研合作进一步深入。例如,山东大学的数学学科与吉林大学的数学学科、山东大学的化学学科与厦门大学的化学学科、山东大学的经济学科与武汉大学经济学科之间已经建立起紧密的协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教师资源共享、科学研究等许多领域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对于推进校际合作重心下移有着重要启示意义。上述合作项目的有序推进,使“第二校园经历”有了更多的延伸成果。这些都为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活跃了校园的学术气氛,带来了师生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推动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以“第二校园经历”为重要特色的校际合作,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一起,竞相辉映,相互促进,共同奠定了山东大学全方位开放式办学的基本格局。“第二校园经历”作为山东大学特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创新意义与战略性眼光。 三、关于“第二校园经历”实践与探索的思考 1.随着国内高校校际学生访学、高层学术互访、教师资源共享等合作项目的全面展开,不同风格的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风学风等将聚会在同一校园,极大地丰富着校园文化的内涵,带动了校园文化开放。以本科生访学为例,涉及各校之间的课程对接、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后勤服务等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本科生互换培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对我们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新挑战。许多访学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体会和比较校际之间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差异,以炽热之情,为母校发展献计献策,推动了学校的各项改革。因此,以发现、欣赏的眼光看待各个高校,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努力寻找优势和长处,结合本校的特点吸收和消化,可以活跃校园的学术气氛,激活创造灵感,开启创新思维,进一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