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 主持人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安全问题已成为中国青少年成长中的首要问题。美国学者托马斯认为,寻求安全是人类的四大愿望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视安全需要(安全感与稳定性)为人类五种基本需要之一。然而,青少年时期是冒险行为的高发期。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难以控制甚至难以了解的事物如潮水般涌来,教育和解决青少年在成长中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亟须关注的重大事项。 为了确保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中国有一些中小学校几乎关闭了所有通向山野的大门,有些还拆除了校园里的单杠和双杠,甚至学校根本不组织学生搞生产外活动,种种荒唐的“措施”在中外教育史上实属罕见。即使如此也无法阻挡青少年的冒险行为,网络、性、暴力、犯罪等危险因素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 青少年的冒险行为似乎是一个谜,非常值得关注,而实际上,青少年的行为和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譬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冒险行为的一个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团伙犯罪,即进入青春期以后,同伴的影响力超过了父母,这是群体社会化理论的解释;再如冒险性迁移,即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容易出现冒险行为倾向,因为责任扩散,任何个人都不必对错误的决定承担全部责任。因此,群体比个体更胆大,而网络诱惑虽然以个体行为为主,但潜在的隐形的不安全因素也是不可估量的。 由此看来,我们需要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走进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隐秘世界,探索青少年的安全与冒险之间的矛盾。如韩菁在《青少年冒险行为研究综述》中所介绍,应当将社会许可冒险行为和问题行为分开,前者是一种积极的可贵的勇敢精神,在中国特别值得倡导。当然,对于问题行为,需要加强防范更需要艺术地引导;同时也要关注青少年视野中的安全问题,让他们在认知上有一个明确的安全内容和意识。简而言之,保护青少年安全,促进青少年生命与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为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之一。 青少年时期是指11~20岁的人生发展期。这个时期是个多变的时期,包括青春期的转变,亲子关系的转变,学校和同伴关系的转变以及认知和思维能力的转变。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冒险行为多发的时期。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参与一些冒险活动,如吸烟、酗酒、吸毒、危险运动、发生性行为甚至自杀等。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一项跨文化研究,调查美洲和欧洲在校学生的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其中23%的学生吸烟,29%饮酒,22%吸毒,45%报告说过去一年中至少受伤一次等[1]。《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吸毒者中80%以上为青少年。上海市关于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调查显示,5.85%的学生有过自杀计划。我国台湾的一份岛内调查称,台湾未婚少女生育率亚洲第一。由此可见,青少年问题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严重的程度,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研究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发展,制定预防和矫正其不良行为的措施,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冒险行为的概念及分类 (一)青少年冒险行为的界定 冒险行为,又称反社会行为、问题行为、不良行为、违反规范行为或偏差行为,指的是吸烟、饮酒、吸毒、性行为、危险驾驶、同伴攻击、偷窃、撒谎、赌博以及犯罪活动等对个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行为。关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Kazdin提出,青少年冒险行为是指那些会增加产生有害心理、社会和健康后果的活动[2]。Moore等人认为,青少年冒险行为是指潜在损失和可见收益以某种方式平衡的活动[3]。我国学者季成叶定义其为青少年个体或群体在偏离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出的一类行为。这种行为对自己、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明显或潜在的危害作用[4]。台湾学者徐吉春则指出,所谓青少年冒险行为就是青少年在其个人意志下所从事的行为,该行为可能对健康带来某些不确定的负面影响[5]。由此可见,虽然各位学者的观点略有差异,但他们都指出了一点,即青少年冒险行为是指可能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 (二)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分类 关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分类,国外研究一般从总体上将其分为社会许可冒险行为和问题行为[6]。社会许可冒险行为是指那些积极的可被社会接受的冒险行为,如游泳、骑车、登山、滑雪等。问题行为是指危害身体健康或不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攻击他人或社会的冒险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过量饮食、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取笑或责骂他人等。国内有学者根据美国CDC“青少年冒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的分类并结合中国国情将青少年冒险行为细分为七大类[4],分别是(1)非故意伤害行为,如骑自行车违规等;(2)故意伤害行为,如携带武器、校内外斗殴等;(3)物质成瘾行为;(4)上网成瘾行为;(5)不健康性行为;(6)盲目减肥行为;(7)缺乏体育锻炼行为。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者则将青少年偏差行为分为外向性行为问题、内向性行为问题、学习适应问题、偏畸习惯行为、焦虑症性行为和精神病性行为[7]。 二、解释青少年冒险行为的理论 目前关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理论比较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人格特质理论、问题行为理论、决策理论、生物模型以及原型/自愿模型。 (一)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是基于人格特质来解释冒险倾向的个人差异,如用自信心、社会技能、冲动控制、感觉寻求、控制点等概念来解释。Caspi等用一个多维的人格特征模型研究参与冒险行为的青少年的人格。结果发现,那些18岁时在传统性、伤害回避、社会亲密度、控制维度上得分低、攻击性上得分高的被试者,21岁时更容易参与健康风险行为。虽然研究这方面的学者比较多,但是大多数研究都不足以确证人格特征是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决定性因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