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众媒介与人们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媒介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为学术界所重视。特别是在互联网出现以后,大众媒介的阵营中不仅增加了一支新的生力军,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大众媒介对整个社会以及人们行为的影响力。与网络媒介有关的社会研究也成为目前媒介研究中一个新的领域。 通过对这一领域中文献的检索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对网络这一新媒介所具有的各种特征(比如虚拟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等)进行的理论分析;二是对各类人群在网络接触和网络利用方面现状的经验描述;三是对网络接触所具有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行为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研究。 总体上看,相比起大量的理论探讨文章来说,通过收集实地调查数据来描述网络接触与利用现状的经验研究还显得过少。使得有关网络接触与利用对青少年行为和发展影响的探讨显得相对空泛,主观臆断成分较多,缺乏足够的经验证据,影响到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同时,在对各类人群网络接触现状的经验描述方面,则还存在下列几点不足:第一,尽管多项调查和统计表明18-35岁的青年是网络接触与利用的主力军,他们占到了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1]但是,现有研究却只是较多地注意到网络与青少年的关系,其关注的对象基本上局限在青少年,特别是局限在目前在校的、年龄在12-22左右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身上。而对于那些已参加工作、已进入社会、年龄在18-35岁的在职青年的调查和研究则十分少见;第二,现有的经验调查多为一个地区、特别是一所或者几所学校范围的调查,所得结果的普遍性具有相当大的局限,非常缺乏全国范围的样本调查结果;第三,比较多的调查结果中,数据分析主要局限于简单的频率分布(即百分比),缺乏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因此,有关那些已进入社会、已参加工作的在职青年在网络接触方面的经验调查结果和数据还十分缺乏。本文的目的正是希望利用笔者2004年在全国12个城市对1786名在职青年进行调查所得资料(有关调查的详细介绍,可参见风笑天,中国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初步描述城市在职青年这一特定群体在网络接触频率和网络利用方面的基本状况,并对不同类别的青年在网络媒介的接触方面所存在的差别进行比较分析,以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增进社会对这部分青年与网络之间关系的了解和认识。 一、城市在职青年网络接触的状况 调查城市为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南京、兰州、新乡、厦门、桂林、鄂州、金华、安顺。每个城市中按照相同的职业类别随机抽取15个单位,每个单位中近似随机地抽取约10名年龄在18-28岁的青年职工。调查采用自填方式进行,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860份,收回有效问卷1786份(见表1)。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在职青年网络接触的状况。首先,我们把在职青年与网络媒介的接触频率同他们与报纸杂志以及电视媒介的接触频率进行比较;其次,我们将在职青年的网络接触频率与在校中学生以及大学生进行比较;第三,我们将在职青年的上网活动内容与大、中学生的上网活动内容进行比较。 在调查中,我们主要询问了被调查对象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网络的频率(用两种不同的答案,见表2)以及上网的主要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地认识在职青年网络接触的状况,我们也询问了他们接触其他两类媒介的频率。下列表2是被调查对象接触不同媒介的频率统计:
上述结果表明,城市在职青年与报纸杂志、电视以及网络媒介“经常接触”的比例分别为60%、55%以及45%左右;而“很少接触”以及“从不接触”的比例则分别为10%、20%和30%左右。这说明,总体上在职青年与网络媒介的接触频率要略低于另外两类媒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网络媒介的出现和发展的历史比传统的报纸杂志和电视媒介要短得多,同时,人们的网络接触还存在着一定的物质条件限制和技术限制(需要有电脑和上网设备并掌握上网方法),所以,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目前城市在职青年对网络媒介的接触频率开始与同为电子媒介的电视的接触频率相接近的事实,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一种趋势。 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一个部分,在职青年的网络接触与其他青年群体的网络接触之间有无差别呢?笔者查找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研究结果中,有一些关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网络接触的数据,我们可以将在职青年网络接触的状况与在校大、中学生的状况进行一定的比较。2002年对江西省南昌、抚州、鹰潭、景德镇等4个城市8所学校1056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68.21%的中学生都上过网,没有上过网的只有31.79%。在上网的学生中,经常上的占26.95%,较少上的占60.91%,偶尔上的占12.14%。”(蒋有慧,2003)[2]2005年一项对山东省2056名中学生的大规模调查表明,接近40%的中学生“平时根本不接触网络”,“大多数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负担较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而且上网受到老师、家长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大多数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比较短。”(孙宽宁等,2006)[3]从这两项调查结果所反映的情况看,中学生群体网络接触的频率明显低于在职青年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