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

作 者:

作者简介:
顾锐萍(1957-),女,江苏海门人,南京晓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级讲师,江苏 南京 210017;黄正平(1957-),男,江苏海门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13

原文出处: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养成教育是对青少年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养成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养成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和循环往复的内化与外化的发展过程。在青少年习惯养成过程中,引导是基础,体验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8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96(2007)05-0020-03

      养成教育是关怀一生的教育。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青少年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养成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

      一、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

      养成教育是对青少年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从教育的角度看,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完成。首先,人不但是受教育的客体,更是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其次,人的基本素质单靠认知教育是不能完成的,必须进行不断的人生体验和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完成。从这两种意义上来讲,养成教育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或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它是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从生理机制上来讲,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后天形成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它是由于多次的重复,使一定的情景和个体的某种行为,在大脑皮质上形成的两个兴奋点沟通起来,建立起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当个体受到同样的情景刺激作用时,就会自然地表现出相应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动地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成为人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若不按行为习惯去做,就会产生不愉快、不舒服,甚至苦恼的情绪。所以,人们把习惯称为“第二天性”。习惯是通过行为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是一种精神面貌与文化修养的具体表现,同时,也反映了人的气质、风度和素质。因此,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学习和卫生习惯,克服不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也是当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养成教育的价值探寻

      养成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它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与管理的基础工程,养成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的基础教育。

      1.加强养成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养成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青少年、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养成教育是以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养成等为基本内容而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否有成效是以对象养成的行为习惯为表征的。因为,良好的习惯是青少年个体生理基础、心理特点、社会文化素质的融合体,整合了青少年认知、情感、意志和外部活动体系,也综合体现了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因此,加强养成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和关键所在。

      养成教育是教会青少年做人的需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会青少年做人。一个民族的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但是在评价一个民族的素质时,往往首先要通过这个民族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而获得感性认识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把我们的青少年培养成道德上健康的人,我们把许多精力用于确立他们做人的道德规范上。道德对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道德准则来实现。没有道德规范和由规范所表现的许多准则,道德的调节作用就无从发挥。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

      养成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范畴的内容,而且也包含着智育、体育诸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面貌、政治观念、道德品质三个方面,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来表现的。而道德行为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习惯紧密相联系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习惯主要包括: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的习惯;能针对不同的要求,采取多种方法的阅读习惯;乐于和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勤于自学的习惯;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的习惯等等。身体心理素质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使青少年养成健体的习惯及卫生习惯。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益。所以,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青少年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上去认识。[1](P.9)

      2.加强养成教育是现实的诉求。

      应当说,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习惯,缺乏艰苦磨练,加之受各种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在部分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上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某些社会现象是非、美丑辨别不清,追求高消费和时髦的生活方式;缺少吃苦耐劳精神,追求享乐,追求将来当大官、挣大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注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缺少团结协作精神;迷恋色情、凶杀、迷信的书刊、影视、录像,上“网吧”、“迪吧”,夜不归宿,模仿不良行为,甚至铤而走险,违法犯罪等。上述不良行为虽然是少数,但如不及早引导教育,认真加以纠正,日积月累,就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家庭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