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D4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9—0082—08 自从1994年5月,我国作为世界上第71个国家级网加入Internet之后,IT业迅速发展,互联网迅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第四大传媒。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1年7月发布的调查数据,在我国约有2650万网民,其中,18—24周岁者占到36.8%。据CNNIC发布的《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达到1.03亿人,35岁以下网民占总数的81.3%。据《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人,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其中18~24岁的网民占38.9%,18岁以下的网民占14.9%。由此可见,青少年是我国网民的主力军,占全部网民的53.8%。此次报告首次加入了青少年上网的数据分析,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以上。据CNNIC消息称,2007年1月初,18—24岁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5.2%,35岁以下网民占总数的82.5%。2007年3月31日,上网人数已达1.44亿,到2010年,我国互联网网民数将达2亿,普及率为15%。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同时具有高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可以使全世界的人们有如“面对面”的沟通,深深吸引着青少年,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受众的主要群体。 一、网络行为对于青少年的促进作用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世界成为一个网络地球村,“比特”所构成的“赛博空间”与“原子”所构成的“现实空间”形成两个时空坐标系,地球上任何现实空间的两点在互联网里失去了其固有的、用时间的长短去衡量的意义,变成了信息产品的不同消费终端。这个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和虚拟性的空间本质又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有了“虚拟现实”这个二律背反的名词。 1.网络行为中的心理需求 网络勾画出现实中少有的无可挑剔的虚拟世界,可以创造出激动人心的情节,在方寸屏幕之间穷尽宇宙,用鼠标键盘主宰虚拟世界,以满足个人内心欲望。它能使人的思维和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实现青少年行为背叛和本我释放。快节奏下的现代青少年需要这种网络“快餐文化”带来的情感抚慰、友情弥补和舒适快感。网络技术所提供的多媒体仿真设计、聊天室、虚拟社区等虚拟情况的出现,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既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着本质区别的空间。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匿名性使青少年在聊天、交友、游艺等活动中敢于真实地宣泄,避免了不良情绪的积累。青少年在网络中扮演各种角色,而这些角色不再是出于生存的要求,而完全是人类游戏本能的释放。网络为我们提供另一个探索自我认同、引起他人注意、影响甚至控制他人的舞台。由于可以允许人有多重身份,网络上的言行不需要也无法确认责任主体,因而人们有机会完全推翻日常生活的行为模式,尝试不同的身份。事实上,这也是基于人类本性中的实现欲与征服欲。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其他人的承认甚至肯定与赞赏,当现实提供的资源相对有限,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得以实现时,人们便只能转向虚拟空间寻找自我认同。 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要受到性别、种族、资源、社会地位等身份因素和个人的相貌、体态、表达能力等交往条件的制约,然后是资源的占有和社会地位,最后才是知识、智慧、修养等更为深层次的内涵。正是这一排列秩序,使许多内涵不错但外表或社会资源欠缺的人在日常交往中处于劣势,在生活中难以挥洒自如。网络可以改变作为吸引力来源的诸要素的排列秩序,进而使一些由于外在因素欠缺而在交往中相形见绌的人重新获得交往的自信心。由于很多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交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当他们看到网际互动不再首先强调一些外在因素时,就对其注重内涵的风格产生了浓厚兴趣。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有与人交往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容易体验到孤独感。正如社会学家帕森斯所说,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青少年时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依照社会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即实现期待角色与现实角色的整合。网络交往的巨大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不再受繁琐的条条框框限制,不再担心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再担心自己的观点孤立,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最佳化地表现自己。 2.网络载体中的信息传达 由于青春期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一时期,他们特别渴望获得信息,求知欲迅速增长。当网络这个超大的信息容量载体出现的时候,他们迅速地涉猎其中。青少年借助网络可以方便、适时地了解全球范围内的各方面最新消息。这种搜索、查询、比较、交流提高了他们对信息的甄选、辨别、判断能力,培养了主动意识与独立思考精神。如今的互联网内容更丰富、观点更多元、信息更精彩,人们通过这种新兴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沟通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分享着彼此的观点与思想。 信息网络化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崭新的教育平台,使教育在时间、空间的观念上发生了根本变化,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方便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信息网络去学习,去接受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培训。青少年可以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迅速、更为容易、更为便捷地获得各种各样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实现信息、知识、技术的交叉与融合。这种时空、内容、方式的延伸,对于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创新观念极为有利。 3.网络语言成为标新族特征之一 网络语言形成的条件在于计算机的增多、上网的方便以及文化交流活动的空前活跃。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网民改造了汉语和英语的一些词汇,并把文字和图片、数字、符号等进行链接和镶嵌,于是就出现了符号型、数字型、谐音型等带有明显的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由于其随意性特点,只能在非正式场合才能产生,但也因其幽默简洁得以在网上迅速流行,变成一种网上大众文化。网络语言非常生动活泼,创作主体是青少年,体现了一种创造力。任何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群体都会创造并坚守着自己的语言,并藉此作为标示身份的文化符号。有人在网上公布了一个《网络爱情数字代码》,分打情骂俏、山盟海誓、约会用语、恋爱用语和其他等五章,共280条短语,可以说是网络数字语言的代表。网络语言的产生不需要所有人都明白,只需要“网虫”自己知晓就达到目的了。他们中间流行这样一道考题来鉴别等级:“泥表酱紫PMP,小心偶给泥彩色笔。8147,偶只是粉想让泥开心。偶有事,==。”这段文字的准确意思是:“你不要这样子拍马屁,小心我给你点颜色瞧瞧。不要生气,我只是很想让你开心。我有事,等等。”网上是怪词的天下,网语成了标新一族的一种工具,在使用别人难懂的网语时,优越感与成就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