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伦理学的发展与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泽应,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教授。(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道德与文明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伦理学经历了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历史进程,其成就表现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三大杰出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价值体系得以形成并获得初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成熟,伦理思想史学从粗放走向精湛,应用伦理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局面。总结三十年伦理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道德哲学在开放之时代尤要”,伦理学的活力在于与时俱进,发展伦理学必须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伦理文化遗产,必须坚持面向生活、面向实际和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8)05-0004-08

      因改革开放的春风而复苏、与改革开放的发展共进步、体验着改革开放的艰苦并见证着改革开放的辉煌的伦理学无疑是新时期发展最为迅速且影响不断扩大的哲学人文学科之一。改革开放的时代情势催生并呼唤着伦理学,伦理学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同呼吸,与火热的道德生活同发展,与人们的道德观念变革相契合,经历了一个由复苏到初步发展再到繁荣兴旺的过程。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伦理学学科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道德合理性,认识伦理学对改革开放所起的独特的思想解放和价值引领作用,并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促进伦理学学科的更加深入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伦理学发展的光辉历程

      1978年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它冲破了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和精神枷锁,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帷幕。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与拨乱反正,使人们认识到发展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的极端重要性,伦理学的恢复①被提上议事日程。伦理学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获得新生,并因应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情势得以不断地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伦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的精神呼唤高度契合,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一)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前夕可谓伦理学的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拨乱反正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展开,伦理学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中逐步得以恢复。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并组建了伦理学教研室,之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相继组建了伦理学教研室或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受国家教育部委托举办了几期全国伦理学教师培训班。1980年成立了中国伦理学会②,为恢复伦理学的研究和开展伦理学的学术交流提供了组织保证。1982年,罗国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唐能赋、唐凯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两部著作相继出版,标志着伦理学学科的正式恢复。之后,伦理学工作者编著了多部伦理学教材,陆续推出了一批学术专著,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全面展开了对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的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由农村向城市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建设使中国社会的道德面貌和人们的道德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邓小平同志高度关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并就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杰出理论成果——邓小平伦理思想。在邓小平同志的提议下,中共中央于1986年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部署,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这一时期,伦理学学科建设也在一批老中年学者的带动下有秩序地进行,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阵容壮观的学术队伍,为伦理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和勃兴奠定了基础。

      (二)自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十六大是中国伦理学获得飞速发展并发挥重大社会作用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伦理学研究以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新理论体系和为市场经济作伦理论证的新形象出现在中国的学术舞台上,推出了一批有一定理论深度、有相当社会影响的学术著作,发表了数以千计的学术论文,并召开了数十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参与了全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实践性活动,在化理论为德性和用伦理学改造社会、凝聚人心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伦理学原理的研究呈现出日趋深入精进并多有理论创新的特点。唐凯麟编著的《伦理学教程》,魏英敏主编的《新伦理学教程》,万俊人的《伦理学新论》等在伦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方面均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中外伦理思想史的研究方面呈现出由初疏到精密、由一般性的介绍到深入性的探讨、由实证性的研究到应用性的研究等特点,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方面,唐凯麟主编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丛书”,焦国成著的《中国伦理学通论》,张岂之、陈国庆著的《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等著作也从不同的角度深化着中国伦理学史的研究。西方伦理学史方面,不仅翻译出版了大量伦理学名著和文献资料,而且在深化研究层次、拓宽研究领域等方面多有成就。万俊人著的《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等著作,开创了西方伦理思想研究的新局面。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开创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江泽民同志不仅倡导领导干部“要学一点伦理学”,而且向全党提出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主张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又一杰出理论成果——江泽民伦理思想。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它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推动和促进伦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尤为值得称道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伦理学在面向现实、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研究中成就斐然,实践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异军突起,取得了十分可观的学术成果。

      (三)自十六大至现在为伦理学空前繁荣、获得跨越式发展的阶段

      借助公民道德建设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东风,伦理学研究队伍发展壮大,新思想新学说不断涌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应用研究相得益彰,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形成了中国伦理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格局。伦理学原理研究已经突破了单一化模式的局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迈进,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流伦理学研究和非主流伦理学研究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发展态势,伦理学在向生活回归、向世界开放和向传统扎根诸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唐凯麟著的《伦理学》,王海明著的《新伦理学》等在学科创新和学术创新方面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伦理学基础理论的专题研究也呈现出空前繁盛的景象,一大批学术专著竞相问世,令人目不暇接。比较有独特创建的有万俊人著的《寻求普世伦理》,高兆明、李萍著的《伦理秩序论》,陈根法的《德性论》,还有一批优秀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论文,如廖小平的《伦理的代际之维》,魏长领的《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等。应用伦理学的研究一如大河奔流,气象万千,网络伦理学、信息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旅游伦理学、休闲伦理学、城市伦理学、建筑伦理学、工程伦理学、人口伦理学、生育伦理学等一大批新兴学科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竞相问世,大大开拓了伦理学研究的空间或范围,为伦理学学科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外伦理思想史学和道德生活史的研究比之以往有了新的突破,也推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和学术创新的成果。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等重大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伦理学的研究从书斋和学院走向火热的道德生活,走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战场。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性的公民道德论坛,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为现实服务方面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目前,伦理学研究呈现出重创新、重精湛、重应用、重民生等特点,并在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和服务人民方面不断用功,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新学科新思想不断出现,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的开放视野和宏大胆识,成为开放之时代越来越重要的哲学学科和人文学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