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的生存论基础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秀华,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49);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8)07-0038-07

      工程伦理学的研究始自西方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引起学界关注只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的事,而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探讨什么是工程伦理,工程伦理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工程伦理学的合法性等基本问题。因此,追问工程伦理的哲学基础也不失为一个值得考察的课题。

      一 工程伦理的生存论出发点

      工程伦理是工程活动中角色行为的规范,包括工程共同体中投资人、管理者、工程师、工人等角色的行为规范,但考虑到工程师在工程行动中角色作用的特殊性,一般工程伦理主要关注的是工程师的角色行为,即工程师的行为规范,以及工程师对社会公众、客户、雇主、用户、其他工程师乃至环境的应尽责任。它包括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和工程师的环境伦理。前者涉及主体间性,反映的是工程师与道德共同体——社会公众、客户、雇主、用户和其他工程师之间的互惠关系;后者反映的是工程师与环境(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发生学来看,作为职业规范的工程师职业伦理先于工程师的环境伦理,最早是由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ASCE)于1914年采用的,而工程师的环境伦理则是随着工程师职业伦理规范的演变和工程师责任范围不断拓展的结果。

      可以说,工程伦理概念是随着现代工程实践的发展,尤其是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而提出的。这在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的伦理规范的历史演变① 中可见一斑。正如余谋昌教授在《关于工程伦理的几个问题》② 中所看到的:工程伦理,它是从“工程问题”提出来的。把这些问题提到道德高度,既有助于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又有助于保证工程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风险。在他看来,一般工程伦理是指工程技术活动中人际道德研究,包括:(1)工程技术人员之间、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之间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如平等公正,相互信任,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团结友爱。实施这些道德规范,可提高工程技术队伍的生产力;(2)在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中,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敢于攻坚,不畏艰险,尊重事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保证工程设计和建设的质量;(3)工程技术人员在处理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既要忠诚于雇主,努力工作,对企业负责;又要忠诚于人民和社会,不能以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形式追求企业的利益;当两者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以人民和社会的利益为重,等等。鉴于工程技术活动,特别是大型工程技术活动,不仅涉及人类的利益,而且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涉及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因而提出工程环境伦理(或工程生态伦理),意味着工程伦理从人际伦理扩展到生态伦理。1986年,美国《工程师环境伦理学》杂志创刊,展示了这种进展。

      可见,工程伦理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而属于应用伦理,是随着工程实践的展开而开显,随着工程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未完成的、也永远不会完成的伦理规范。按照维西林德(Vesilind)和岗恩(Alastair S.Gunn)的说法,“环境伦理学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某个著述者或任何其他人企图为工程师制定一套环境伦理原理的全面清单,这将会是愚蠢和专横的。即使有这样一套规则清单,它也不可能是永远全面的,因为会出现新的不可预见的形势,而且总会要求选择适当的原则、解释它并应用到实际情况以及处理不同规则之间的可能矛盾。”③

      作为应用伦理学的工程伦理被肖平视为:它的着眼点不是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而是具体地探讨和解决工程实践中提出的道德课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虽然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和思路可以遵循,但往往又因不同个案具体情况的差异使人难以做出简单一律的判断。这需要对具体情况开展个案研究。为此,首先需要承认,这将是一项以实证为基础的研究。我们所提出的主要原则和结论,大多不是来自理当如此的逻辑推理,而是来自对大量真实案例的分析与总结。所以,重视例证和从工程实践中提出问题的讨论将成为本学科的特色。④

      实际上,工程伦理不只是一种应用伦理,还是一种境域伦理。它来源于人类生存需要,并为了更好生存而选择的现实实践方式和生存方式——工程方式的坚持不懈的积极努力。这种努力所建立的工程师伦理规范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即文化的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性的最明显表现就是,往往不同的信仰,会有不同的工程伦理要求。⑤ 但这不等于说工程伦理没有普遍的共通性,其共通性的最后根据或基础恰恰是生存本身。因为,生存是工程的根本维度,没有人的生存和生存需要,工程不可能发生;没有人的生存和生存方式的寻求,不可能有今天人们实证地把握世界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方式以及哲学、审美、宗教、道德等人文的理解世界的方式;没有人类的工程实践引发的生存环境危机和人类精神的危机,工程伦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说工程伦理的出发点不是别的,而恰恰是生存论的。

      所谓生存论首先是基于对生存的理解,在海德格尔看来,生存是“此在(Dasein)”的存在方式,就是向着存在方向对存在者的超越,而存在不同于存在者,此在的存在显现为生存,即“去存在(Zu- sein)”。一切非此在的存在者之存在的意义只有通过能领悟的特殊存在者此在才能得以通达。对存在的追问不能等同于对存在者的追问,而对任何之存在的本体论考察或意义论问题必须建基在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基地之上。⑥ 因而这种生存论被叫做生存论存在论或有根的存在论、基础存在论。它把对事物、世界和人的理解建立在“生存”的理解与观照之上,是对人的生存结构、方式和境遇的形上之思。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生存论言明,此在是“在世界中”的,不仅具有被抛在世的实事性,以及与其相伴的先验性所表明的人与其他存在者与物的先在关系,而且此在总是拥有可能性进而筹划着去存在。因而,时间性和历史性是此在的始源性“生存论性质”。就是说人是时间性和历史性存在者。“操心”是此在基本的生存论建构,彰显出作为人的切近生存方式的造物的工程实践和伦理实践向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