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仁学经典思想需要运用“悖论方法” 历史上,凡是体现特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伦理思想或伦理学说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形成都曾起过最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一般都会被后人视为本民族经典的伦理思想和道德传统。而当后世社会处于变革、需要重建民族精神的特殊的发展时期,人们就会把推动进步的目光转向历史,希冀其由史而来的经典伦理思想和道德传统能够发挥“古为今用”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破解变革时期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当代社会正处在变革性的特殊发展时期,面临需要化解诸多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人们的伦理信念和文化情绪中,儒家的仁学伦理思想就被视为这样的经典。 仁的思想在孔子以前的一些著述中就可以看到,本属于表达父母与子女之间“亲亲”关系的道德情感范畴,内涵单一、叙述直白,对于炎黄后世并不具有什么经典意义。使仁成为一种“学”并渐渐具有经典意义的历史创建工程是在孔子那里竣工的,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不朽的“述而不作”的《论语》之中。孔子以后,经过孟子、董仲舒、二程和朱熹及王阳明的推进和发展,仁学伦理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成为中国传统儒学文化体系的核心和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脊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道德失范”的问题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不和谐因素,在传统伦理的视野里这些问题都违背了仁学伦理思想和道德精神。这些问题的危害可以一言以蔽之:干扰和妨碍了中国社会和人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在一些学者看来,要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就必须拯救某些同胞的灵魂,而要如此就必须寻根问祖,重振中华民族的仁学伦理,为此,他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问和探求,精神可嘉。然而毋庸讳言,这种认识和实践很难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仁学经典伦理对于当代中国的文明建设似乎已经不那么灵验了。这种状况让很多国人感到大惑不解,有的开始怀疑仁学经典伦理是否可以充当重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质资源。 在我看来,这种认识和心态是我们对仁学经典思想的逻辑发展及其在历史上曾演绎过的道德悖论一直未作中肯分析和把握的反映。我们这个民族,由于多种原因所致,至今尚未养成用“悖论方法”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问题上缺乏“悖论意识”和“解悖能力”。然而历史地看,仁学经典伦理思想及其培育的民族精神的真实情况是:在其逻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合乎逻辑地演绎为道德悖论。① 这就要求我们今天传承仁学经典思想必须运用“悖论方法”,对其实行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解悖”性改造。不作如是观,它实际上就会继续被“边缘化”,甚至于会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被别的什么东西替代。 运用“悖论方法”看待和传承仁学经典伦理思想,不仅有助于揭示仁学经典思想的逻辑发展及其作为“实践精神”演绎的逻辑悖论,而且有助于全面了解儒学伦理思想和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基本精神,解读当代中国人普遍感受到的“道德失范”和“道德困惑”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不和谐问题,思考和建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现时代精神。 仁学经典思想的形成及其逻辑结构 孔子生活在由家族奴隶制向宗法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变革时期,由于奴隶制度的“礼崩乐坏”,奴隶制的家族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冲击,与其他社会关系一样处于“分崩离析”的分化状态中,社会客观上呼唤改造和扩大原有的“亲亲”关系。这为孔子丰富和发展此前的仁的思想内涵,创建仁学经典思想体系提供了丰腴的社会土壤和极佳的历史机遇。 孔子创建的仁学经典思想体系内含三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逻辑层面。第一个逻辑层面,是在肯定和继承仁的传统之意即在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明确赋予“亲亲”以“悌”的意义,并提出了“孝悌”为“仁之本”的重要思想。这种创建,丰富、发展和扩充了“亲亲”的内涵,使仁成为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家庭伦理关系的道德标准,同时又在学理上建立了家庭“亲亲”之仁与社会“亲民”之仁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在总体上肯定和高扬了前者对于后者的奠基意义。应当看到,这是仁学经典思想在其逻辑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历史性进步。第二个逻辑层面,是孔子在家庭伦理“孝悌”这个“仁之本”的基础上,提出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等人伦伦理思想和道德标准体系,使仁学思想从家庭走向社会,由“家人”转向“他人”,即由“亲亲”、“爱亲”而扩展到“亲他人”、“爱他人”,“亲众人”、“爱众人”,实现了“亲亲伦理”与“人伦伦理”的统一。第三个逻辑层面,是孔子把他提出的人伦伦理之仁与传统的政治伦理之仁——周礼融合起来,用其仁学伦理思想改造传统的奴隶制周礼,赋予周礼以丰富的人伦伦理内涵。《论语》说“仁”105处,说“礼”74处,说“礼”之处多必说“仁”。如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② 意思是说,为人而不能为仁,还谈什么为政而为仁呢?“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③ 意思是说,克制自己的(过分)欲望,像周礼那样行政(政治之仁)就是仁人(为人之仁)了,一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实现了政治之仁与人伦之仁的统一——普天之下都推崇仁了。不难理解,这种语言逻辑所要表明的是,孔子要力图用他丰富和发展了的仁学伦理思想——“亲亲之仁”和“人伦之仁”,改造和丰富传统周礼——政治之仁。这是孔子仁学经典思想逻辑体系中的最后一个层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三个逻辑层面的形成,实则是仁学思想的三次逻辑提升,最终将仁提升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层次,实现仁学经典思想——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的内在统一。孔子推动仁学伦理思想合乎逻辑的三次发展和提升,奠定了仁学经典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架构,完成了中国儒学伦理思想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从仁学经典思想内在逻辑结构的形成和提升来看,孔子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伟大的思想革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