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学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研究员,哲学博士。(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伦理学研究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伦理学研究围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的本质、人道主义、集体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效应、权利与正义、制度伦理、普遍伦理、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克隆人的伦理合法性等十个主要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通过对这十个热点问题的讨论,我国的伦理学研究不仅成功地实现了诸多重要的视角转换,而且还有效地论证和阐释了许多对现代伦理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价值和道德规范。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15(2008)04-0001-08

      伦理学的发展是通过对那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问题的讨论和争论来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伦理学研究围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的本质、人道主义、集体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效应、权利与正义、制度伦理、普遍伦理、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克隆人的伦理合法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其中,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的本质属于伦理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其他问题则与现代社会的伦理精神、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公共决策的伦理基础有关。这些问题具有持久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国的伦理学研究不仅成功地实现了诸多重要的视角转换,而且还有效地论证和阐释了许多对现代伦理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价值和道德规范。

      一、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引起我国伦理学学者的普遍关注并广泛参与争论的第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因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会影响到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伦理学之研究对象的确认和伦理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20世纪80年代,我国伦理学界围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下述三种观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1](p7)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2]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善与恶的关系问题。[3]其中,“影响最大,并获得较广泛认同的”,是第一种观点。[4](P401)

      关于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讨论,涉及到伦理学的身份认同和学科体系的建立。尽管20世纪80年代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伦理学的认识,但是,由于伦理学是一门随着人类道德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学科,因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将永远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只要伦理学还在发展,人们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看法就会与时俱进。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00年以来,关于伦理学基本问题的新看法和新见解不断出现。例如,有学者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与道德规范的必然性的关系问题,是道德规范与意志自由的关系问题;[5]还有学者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有两个,即“作为人我们应当做什么”和“对于人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6]应当说,对于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这种理解和定位,更加接近或符合伦理学自身的特征。而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这种多元理解和全新定位也从一个方面表明,我国的伦理学研究已经完全摆脱意识形态化的倾向,正在回归伦理学的知识论立场。

      二、道德的本质:主体性还是约束性?

      道德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随着人们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讨论日益深入,关于道德的本质问题必然会成为我国伦理学界所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的绝大多数伦理学教科书都把道德规定为由经济关系决定、按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来约束人们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原则规范的总和。有学者认为,对道德的这种规定是偏颇的。因为,道德从本质上说是积极创造的,而不是消极防范的。道德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身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从本质上说是人的需要和人的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道德的这一本质方面集中体现了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主体性。[7]有学者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不应片面谈论道德的创造性和人的生命活动,尽管现有理论在人的主体性问题上确有“空场”,但是,否认道德的真正本质在于约束性却是错误的。[8]

      关于道德本质的上述两种观点,分别被称为道德本质主体说和道德本质规范说。经过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讨论,人们逐渐认识到,关于道德本质的上述两种观点都把握了道德本质的部分特征,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罗国杰先生指出,道德的主体性同道德的规范性、约束性,非但不是截然对立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9]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关于道德的本质是主体性和规范性的统一的观点,逐渐成为我国伦理学界的主流观点,尽管人们对“统一说”的表述还存在着差异。

      三、人道主义:世界观还是伦理观?

      人道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但是,我国理论界对人道主义的认识却一波三折,走过不少弯路。在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反修斗争”中,人道主义曾被宣布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成为资产阶级的理论基础。以姚文元为代表的极左论者,更是在理论界和文艺界对人道主义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鉴于“文革”反人道主义悲剧的教训,开始提出并讨论人道主义。在不同领域学者的共同参与下,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在80年代初形成高潮。从大的方面看,我国理论界、特别是伦理学界关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即人道主义的范围和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中的地位。

      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是否具有合理性?能否被马克思主义所继承?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究竟只是一种伦理观还是同时也是一种世界观和历史观?在这些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观点,即“有限的人道主义”和“全面的人道主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