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8)06-0005-05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世界的一些政治家、思想家、谋略家自觉与不自觉地都在思考人类怎样才能活得幸福、安全和美好;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民族与民族、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应以什么新理念、新原则、新方式来建构新关系、新秩序,使人人都能安身立命。 人类社会的演化,实质上是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的演化而开显的价值、道德、思维、审美、生活的变迁。从经济而言,它经历了畜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当前的信息经济的阶段,与此相适应,导致了经济学说的转生。在当前,诸多因素影响着经济思想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长期竞争,工具理性的市场工业化模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市场经济体系被认同为一种世界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结果导致冷战的结束,出现了“后冷战时期”,使冷战时的“二元”(或两极)对抗,转变为多级互制。原本被冷战掩盖的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的战争和冲突,在后冷战时期爆发出来,困扰着现代世界。在后冷战时期的多极互制的世界格局中,区域性的整合有可能超越国家认同的局限性,民族的、宗教的认同意识往往取代国家的效忠意识,诱发多极的冲突。如各派系争夺控制权,或不同宗教间及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间的冲突,使国家陷入混乱。 在后冷战时期的多极互制的世界政治格局中,亦导致了冷战时期以军事竞争为主导向以经济竞争为主导的转变,从而开出各地域性的既冲突又融合的经济和合体,如东盟、欧盟等。这就要从冷战时期的非此即彼的冷战思维转变为互利共赢的后冷战经济思维,与此经济思维相适应的是和合经济学。 从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来看,从1957年到1976年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把“阶级斗争”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思想各个领域。这种“斗争经济学”,使中国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1978年起推行改革开放,并实现由“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安定的国内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集体、阶层、个人的价值利益都得以体现,以便通达民富国富、民谐国和的小康社会,就需要以和合经济学取代“斗争经济学”。 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工业社会是一个以强食弱、富掠贫、大凌小、贵欺贱的社会,是一个以民族的、种族的、军事的、宗教的、经济的、文化的对抗为主导的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化为信息社会,或曰资讯社会,是一个以和平、合作、发展为主题,以强与弱、富与贫、大与小、贵与贱冲突融合为主导的社会。由此主题为基础与出发点的经济学,应是和合经济学。 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来看,人类的生活从现实性的社会空间向虚拟性的网络空间转化,在现实性的社会空间中,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思维、情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往活动,不仅受交往活动的现实对象的限制,而且受一定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制约而不能超越。由现代电脑网络技术的数字化方式构成的虚拟空间、网络空间,不仅压缩了时空的差距,超越了时空有限性的制约,而且使现实生存世界、意义世界中的不可能性转换为可能性,在虚拟世界和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平等地、开放性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情感的互动交往活动,这种互动交往活动需要“以他平他谓之和”的和合文化、政治思想,也需要和合经济学。 从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冲突和危机来审视,工业化社会构成的人与自然的冲突造成了生态和环保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带来了社会和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产生了道德和伦理危机,人的心灵冲突引发了精神和信仰危机,文明之间冲突导致了价值和文明危机。这种状况21世纪仍将继续,并有日趋严重之势。由五大冲突所带来的十大危机,在危机和机遇共存的情境下,经济学的分门别类也愈精密化、差分化、技术化,从而产生了生态经济学和环保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和人文经济学、道德经济学和伦理经济学、精神经济学和信仰经济学、价值经济学和文明经济学。各种形形色色的经济学,都是殊相、殊色。执相、执色,便有冲突,冲突而离散,离散而分殊;分殊而殊途同归,同归于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境界的追求,更需要建立融突论的和合经济学,以协调各部门经济学、各分殊经济理论之间的差分和冲突,以促使其互渗互补,共利共赢,冲突而融合,以达到和合而生生的新经济学的转生。 当前,基于上述三个维度的考量来建构和合经济学,既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传承和转生,也是世界经济思想的吸收和改铸;既是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 经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曾蕴含在各种道德哲学、政治学文献之中。在古希腊,作为苏格拉底学生的色诺芬,在其关于资产管理的《经济论》中把增加财富作为财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他认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①。对一个人来说,能够成为他的财富的有土地、金钱和朋友等。前两项无需解释,至于朋友,若能借助于朋友的优势就可以获得好处,这就是财富;能从敌人身上获得好处,也可以转变为你的财富。 同样是苏格拉底学生的柏拉图,提出人性与经济互动论,认为应把财富限制在能保持美德的范围内,使相对的两者得到和谐。他指出,贫富悬殊是内战的根本原因,要实现国家的正义,即社会各阶层整体的和谐幸福,不能超越道德的界限。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主张私有财产有益论,正当致富技术是自然合理的。但他认为以赚钱为目的的贩卖致富术是不自然的、非正当的,人的德性比金钱财富更重要。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