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2-0048-05 20世纪以来,由经济增长决定的消费增长使人类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另一方面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破坏性机制”。因此,构建科学消费伦理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消费伦理构建的价值选择 科学消费伦理问题的提出是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的。科学消费伦理必须立足于在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中获得其自身的规定性。现代化是生产方式现代化和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因此,科学消费伦理应是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科学消费伦理的祛魅就在于促进社会生活方式的实践转型。但是,要理解科学消费伦理的这一实践转型,必须对以下方面有正确认识:首先,科学消费伦理不等于纯粹的“节俭”或“节欲主义”。尽管从中国古代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①到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资本节俭”主张②,“崇俭黜奢”一直是贯穿消费伦理的主线而被人们所传颂。然而,这种崇俭伦理毕竟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产物,而且当这种崇俭伦理与传统的自抑文化相联系时,节俭在一定意义上反而成为了一种削减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工具”;其次,科学消费伦理不是完全的“消费主义”。虽然消费主义足以构成促进经济增长的精神动因,然而,消费主义消解了消费者的主体意义和道德责任感,成为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恶化的根源;再次,科学消费伦理也不等于抽象的精神消费。在现代西方社会,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和市场体系三者紧密结合,构成资本主义的文化体系并哺育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它给人们带来的并不是日益增长的生活幸福,却反而对社会以及人类自身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将消费伦理的价值准则定义于抽象的精神消费之上。 科学消费伦理是人类生活方式自身运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以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为根本动力。同时,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也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那就是:生活方式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消费伦理的价值选择与实践变迁。人类愈益从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就愈益关注自己的生活,人们对生活、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实践也将愈益理性化。因此,构建科学消费伦理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首先,在消费态度上要走出节欲消费与纵欲消费之间的两难困境。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节欲消费会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纵欲消费固然会刺激经济的增长,但也会因为资源环境压力等因素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节欲消费是对人的需要的克制,而纵欲消费则扭曲了人的需要,导致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失衡。科学消费伦理既不主张对人的正常需要的压制甚至禁绝,也不持有人的需要天然合理的观点,更不赞成为了经济增长的目的而刺激起人的畸形需要,而是主张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对人的需要进行合理引导和科学满足。 其次,在消费心理上要超越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之间的二律背反。科学消费应该是以理性为主导的消费。但如果把理性片面地理解为一种工具理性,缺失了价值理性的维度,那么往往会陷入一种片面的实用性消费。实际上,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既有理性的成分,也有非理性的成分。人的情感、审美等方面的需要是无法用工具理性来加以衡量的。因此我们在消费态度上,应该在以理性为主导的同时,也要一定程度上承认非理性的地位和作用,以理性引导非理性,以非理性补充理性。 再次,在消费结构上要避免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之间的相互脱离。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精神性需要是基于又高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样的物质性需要的。“基于”意味着精神性需要要在物质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才能成为主导性需要,而“高于”则意味着物质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应该使精神性需要成为主导性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科学消费不仅应该表现为消费水平上的科学,而且应该表现为消费结构上的科学,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实现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有机统一和同步发展。 二、科学消费伦理构建的五个维度 科学消费伦理当然并不是简单地在节俭与奢侈之间寻求一种量上的中间状态,而应该寻求多方面的标准。这些标准应该既体现出主体的价值追求,又体现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一)消费的经济性——科学消费伦理建构的社会功能维度 消费的经济性有两种含义:第一,消费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中,并借助这种社会关系而进行的用消费资料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因此,消费本身必须合乎经济原则和经济规范;第二,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马克思认为,消费从两方面影响着生产:一方面产品只有通过消费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产品之所以成为产品的证明和路径;另一方面是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向、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③ 消费的经济性表明,消费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起搏器,也是改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最有效手段。但是,消费的经济性也不是无限制的消费刺激。实际上,任何消费都有其内在的尺度与机制。消费必须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消费还必须是可持续性的。因此,消费的经济性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和更新消费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富的创造不再单纯依靠财富的直接生产,更依赖于有效消费的存在。因而新的消费理念建构中,消费应视为一种“德性”,既要把消费作为实现再生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更要重视消费本身所蕴涵的经济意义,积极肯定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使消费的经济性成为当代消费伦理建构的重要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