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君子”观念的转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林贵长,哲学博士,浙江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讲师。(杭州 310018)

原文出处:
天府新论

内容提要:

“君子”大约出现于西周初年,起初并非指称伦理意义上的“有德之人”,而更多地在政治学意义上被人使用,它的初始含义是“君之子”,后引申为“贵族男子”和“统治者”。作为“有德之人”的“道德君子”的出现乃是经历了一个由“位”至“德”转化的漫长历史过程。孔子是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人物,他以“德”诠释君子,以“小人”反衬“君子”,为人们标举了做人典范。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633(2008)02—035—05

      “君子”这一概念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仍然被人们不经意地使用着,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及“君子坦荡荡”,等等。但“君子”一词并非一开始就指称伦理意义上的“有德之人”,“君子”概念在产生初期更多地在政治学意义上为人们所使用。作为“有德之人”的“道德君子”的出现乃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厘清君子之初始含义及由此向“道德君子”内涵演变的历史缘由,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君子的内涵,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君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及承载的道德文化内涵。

      一、“君子”的初始涵义

      “君子”由“君”和“子”构成。一般而论,既可理解为“君之子”,又可理解为“君和子”,从后出君子的外延看,似乎还可以理解为“君至子”,即“天子”至“庶民”(子民)。但从现有古典文献和词义演变逻辑看,“君子”的第一个含义似乎应理解为“君之子”,“贵族男子”及“统治者”乃“君之子”的引申义。以下试从君子词源入手,结合先秦社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对君子的初始涵义作个探讨:

      “君子”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何时出现?由于史料不完备,我们今天已难以追溯定论,但据现有可信文献来看,似可“保守”地推论,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一般认为,能够作为“君子”一词出现时间证据的“君子”,较早地出现于《周书》中“酒诰”、“召诰”、“无逸”、“秦誓”等四篇中。《虞书·大禹谟》和《周书》“泰誓”“旅獒”“周官”等四篇文献中虽然也出现君子,但这四篇都属于“晚书”即《孔传古文尚书》,故不宜作为时间考证的证据。据考证,甲骨文和《尚书·商书》中均未出现“君子”一词,《尚书·周书》出现“君子”4次,《易经》(卦爻词)出现“君子”20次,而《尚书·周书》和《易经》(卦爻词)成书时间虽无定论,但从其反映的内容看,当在西周初年。[1] 不过,也有论者指出,君子既然是“君之子”,其产生的时间应当与“君”字同步或稍晚一点,“君”字的产生又必然与国家和文字产生同步或稍晚一点,故从国家和文字产生的时间看,可以推断“君子”一词“至迟也应当产生于夏代”[2]。从语言社会学角度看,此论点已注意到语言与社会存在之内在关系,但从现有文献来看,此论点尚有待进一步论证。若以逻辑推论,似乎只能得出“君子”的产生“不早于”夏代这一结论。由以上分析可知,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这一说法是比较可靠的。那么,产生于西周初年的“君子”之初始涵义是什么呢?以下试从“君”、“子”的本义、“君子”构词的可能性、以及西周初年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此加以探讨。

      何为“君”?甲骨文“君”作,从又(手)、执笔,从口。 《广雅·释诂》云:“君,……大也。”[3] 《说文解字》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段玉裁注曰:“尊也。此羊祥也,门闻也,户护也,发拔也之例。从尹口,尹、治也。口发号。”[4] 朱骏声按:“君,出令治民者也,故从尹从口会意。”[5] 《春秋繁露》:“君也者,掌令者也。”[6] 《仪礼·丧服》传曰:“君,至尊也”。郑玄注曰:“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7]由上可推知,“君”的初始涵义为“位尊而治民者”,即居于高位的统治者。“君”之所以能掌令治民,一是因为他们掌握着土地,二是因为他们具备统治权能,《春秋繁露》曰: “君者权也”。何为“子”?“子”在古代颇为复杂,《汉语大词典》有诸多解释,但其中最为常用者有三:一是儿子、子孙、后代、继承人;二是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三是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公侯伯子男)。[8]

      从构词角度看,“君子”的初始涵义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君之子”,即君理解为帝王等统治者,“子”理解为儿子,二者相连表示帝王等统治者的儿子;二是“尊贵男子”,即“君”从“尊”,“子”从“男子尊称或美称”,[9] 二者相连表示地位尊贵的贵族男子。从孔子之前的古典文献看,君子的这两种涵义较为普遍,从逻辑上很难判断二者孰先孰后。但结合“君子”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则似可推知,君子的初始涵义为“君之子”。“君之子”更能体现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和嫡长子世袭制对于语言文化的影响。周朝通过分封制“封土建君”,使各地区的政权脱离原始的自然状态,又以立长立嫡世袭制确定政权传递方式,从而建立起政治秩序。[10] 嫡长子世袭制维系了统治阶级的统治政权和尊贵地位,作为统治者的儿子也因此而尊贵,换言之,“尊贵男子”可由“君之子”衍化而来。而“尊贵男子”则难以反映统治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政权更替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推论君子的初始涵义为“君之子”,也就是说君子得名是因为其为“君”的儿子。在分封制和嫡长子世袭制的共同作用下,君子又引申为“贵族男子”和“统治者”。正如许倬云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君子作为‘封君的儿子’这个涵义引申以后,就包含了通过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与统治集团有关的所有人员,这就使得‘君子’成了‘贵族’的同义词”。[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