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与生活的关系及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泽应,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伦理学研究

内容提要:

就生活与道德的关系而言,可以说生活需要道德、包含了道德但并不等于道德,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道德生活是一种属人的或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并渗透在物质生活之中引导和规范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有意义和价值并能予以价值评价的生活,是一种主体自由意志自觉自为并能进行道德选择的生活,是一种通过道德意识表现为道德关系涵盖一切道德活动的社会生活。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15(2007)06-0018-06

      从人的存在和生活的角度来看,人的劳作及其创造性活动、人作为关系性的存在以及人要过有意义的生活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都决定了人要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道德属于人的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而必须的方面或因素。生活包含了道德并深沉地呼唤需要道德,道德必须表现为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一、生活需要道德但并不等于道德

      就生活与道德的关系而言,可以说生活需要道德、包含了道德但并不等于道德,生活涉及的内容比道德要更为宽广和复杂,道德只是生活一个方面尽管是必须而应该的方面但却不是一切方面。美国著名伦理学家弗兰克·梯利在《伦理学概论》中指出,道德是实现人类自身目的和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或手段,“一般来说,道德法典只包括那些帮助人实现目的或至善的必要的规范,道德旨在清除通往这个目的路途上的一切障碍,它并不是人类所有目的和愿望的体现。它并没有广泛到可以指导个人实现至善的一切努力,换句话说,人类并不感到一切行为方式都须作为义务加以满足。只有那些对社会生活绝对必要,或被相信为必要的行动,才会被命令,才会引起被族类所命令的道德感。”也就是说,人类生活包含着众多的目的和方面,道德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和方面,但并不是所有的目的和方面。人类需要道德、呼唤道德并渴望按道德的方式来生活,但生活的内容并不只是道德,人类的生活包含着比道德更为丰富和更为宽阔的领域或方面,只有那些被生活所需要和所呼唤的道德才能进入人类的生活和作用于人类的生活。因此,“道德规范并不涉及所有行为。人生及其理想要比道德及道德的目标更为宽广和丰富。没有道德人类不可能达到它的目的,道德是一个绝对必要的条件,但仅仅道德的满足并不能实现人类的希望。……我作为一个人的目的比作为一个道德自我的目的也更为宽广,这个目的包含了道德,却不仅仅是道德。”[1](P183-184)生活所追求的目的包含了道德但并不只是道德,应该说这一阐说把握了生活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生活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无疑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生活需要道德,是因为道德能够使生活更加富于秩序和理性,是因为道德能够强化人的社会性和德性,使人更好地成为人。弗兰克·梯利说得好,“道德规范的目的在于使个人和社会的生活成为可能,道德行为具有促进个人和社会利益的倾向。可以说,道德划了个圆圈,人们在圈内可以安全地追求各自的目的而不会相互损害。偷窃、说谎、谋杀对行为者及周围的人都是一个损害,因此道德命令我们不要偷窃、说谎和谋杀。正直、诚实、自制则促进具有这些德性的人及周围人的利益,因此道德命令我们要正直、诚实和自制。”[1](P184)道德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它能够有助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没有道德规范和引导的生活至少是不完善、不和谐的生活,也是一种无意义、无价值的生活。

      人是有目的、有理想和价值追求的灵性动物。他不仅希望自己活着,而且希望按照自己所特有的方式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的活着。他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力量,实现自己作为人的一切意义和价值。“他希望过一种人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包含着人的一切,也就是说过一种精神的、历史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为所有属人的精神力量和性格都留有活动空间。他希望娱乐和学习,工作和收获,占有和享受,制作和创造;他希望热爱和崇敬,服从和统治,战斗和胜利,写诗和幻想,思考和研究。他希望尽可能地做所有这些事情,希望体会孩子和父母、学生和老师、徒弟和师傅的关系,他的意志在这样的生活中得到最大的满足。他希望像一个兄弟一样生活在兄弟之中,像一个朋友一样生活在朋友之中,像一个伙伴一样生活在伙伴之中,像一个公民一样生活在公民之中……”[1](P167)按照人的方式生活,包含着一切属人的方面和十分复杂而广博的内容。人不仅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而且还是一种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存在,是一种精神和历史的存在,他有一个物质的我、一个社会的我、一个精神文化的我以及相应的感情和冲动。他希望保存和发展自己的身体,使它有饭可吃,有衣可穿,有屋可居,身体生了病之后能够找到或能发钱买得到药物以祛除病痛恢复健康。同时他也希望获得和享受财产、朋友和别的快乐,希望获得社会的尊敬和认同,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有所贡献,以帮助他的同伴实现同样的属人的种种愿望。人类希望从肉体和精神诸多方面保存和发展自己。人生的目的是肉体和精神都能得到和谐的满足与发展,是在实现自己精神价值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人或同伴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而道德就蕴涵或萌生于这些目的和追求之中。它不仅在主体的层面上支撑主体更好地生活,而且在关系的层面上拓展着人的生活世界和领域,丰富并强化着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精神文化意义。所以生活不能没有道德。没有道德的生活是一种不值得过的生活。

      二、道德源于生活并充实和提升生活

      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实现和达到既定的目标。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生活是德性发展的动力源泉。道德是人的“生活规则”和实践结果,人的道德素质所体现的是对生活规则的运用能力。社会实践不断丰富着道德活动的条件和环境,使道德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水平逐渐提高,随着人参与社会实践程度的加深,社会实践不断对人的道德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这种要求与人目前道德水平之间形成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道德需要。这种道德需要包含着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是人参与道德实践、发展自身德性的动力。完整的德性应是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个体只有置身道德实践之中才能达成这种统一。同时,道德意义上的完整德性不仅要成就自我,还要通过成就自我影响社会,成就他人,即完整的德性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同样,只有参与生活实践,才能实现这种统一。这两种统一表现为人在现实的道德情境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即道德主体性。

相关文章: